中国科教评价网

简介

人气:1 加入关注 纠错有奖

研究生招生简章

高考招生简章

相关新闻

学院导航

学院体系

基础医学部

 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现有12个科室,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六个二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其中“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8个、军队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组成学科5个。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全军医药卫生科研课题等443项,资助总额2亿多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共7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45项;有博士导师26名、硕士导师43名;有中科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有25人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求是工程奖”、“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航空航天医学系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于1960年在第四军医大学组建,始称航空医学系,1963年更名为空军医学系,1999年更名为航空航天医学系。

航空航天医学系现有1栋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综合办公楼,总面积6000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3900平方米。拥有加速度生理实验室、短臂载人离心机实验室、飞行人员生理心理负荷模拟训练实验室、空间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24个专业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4000多万元。现有教员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了100%,其中博士学位达到了75%。有24人分别从美、俄、英、法、德、日等国学成回国。下设6个教研室及4个学员队,分别是航空航天生理学教研室、航空航天生物动力学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航空航天临床医学教研室、航空航天卫生与卫生勤务学教研室、航空航天医学装备学教研室。学员队现有本科学员500多人,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100多人。

航空航天医学系是国内高校唯一的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授权学科和博士后培养点。自建系以来已为国家、军队培养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生4200多名,硕士研究生249名,博士研究生104名;为军队培训航医进修生1500多名,为民航系统培养进修生1300多名,还培养了国外军事医学留学生近20名。目前已形成以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培养层次为主体,以全国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进修班、全军医院空勤科骨干培训班、全军疗养院空勤科骨干培训班、全军空运后送骨干培训班、航空救生培训班、全军部队兼职心理医师培训班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多轨道人才培养体系。

航空航天医学系目前是国家重点学科、军队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军队“×××”重点建设学科,是军队首批获准立项建设和首个通过建设验收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是我国航空航天医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已具备承担国家、军队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承担了多项国家、军队重大课题。

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一、航空医学,开展了飞行人员航空医学保障研究,还开展了飞行人员功能状态客观判定及快速恢复、选拔标准及健康鉴定等问题的研究;二、航天医学,开展了航天特殊环境对机体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的影响、机理及其对抗措施的研究;三、军事心理学,开展了心理选拔、训练等方面的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59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航空航天医学的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和军事医学心理学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重力生理研究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航空航天医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2006年4月举办了中德空间生命科学双边研讨会,2008年8月举办了第六届亚太地区航空航天医学大会,2009年5月举办了第30届国际重力生理学年会。

生物医学工程系

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始建于1986年,创办理工医交叉新兴学科,并招收四年制医学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1988年成立医学电子工程系,1993年更名为生物医学工程系。1990年获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成为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2000年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起在全军招收硕士学位课程班学员。1999年建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2001年军事医学工程实验室成为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2005年组建全军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2010年成立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目前,是国家“211”工程三期和军队“530”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项目单位。

下辖系机关、数理、计算机应用、电子学、医学电子工程、军队卫生装备与计量学5个教研室和学员队。建系二十多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团结务实、充满生机的师资队伍。现有固定人员69名,平均年龄37.8岁,其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28名,博士以上学历占60%。目前已有博士导师5名,硕士导师15名,可以招收本科、硕士(包括研究生班)、博士、博士后各层次研究生。建系以来培养本科生2000余人、硕士研究生330人、博士研究生40人,博士后3人。

始终坚持以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为学科特色,以提升现代战争和非军事医学救援中伤员的搜、救、治的整体水平为目标,形成了四个与军事医学紧密相关、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① 生物电磁图像检测、监测技术研究

② 非接触生命探测技术研究

③ 军队卫生装备技术研究

④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研究:

近年来,承担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军队指令、重点等各类科研课题共计11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医疗器械注册证2项。10余项成果被军队列为重点扩试项目。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0余篇,SCI、EI收录107篇,主编学术专著约30余部。

军事预防医学系

军事预防医学系(原称军事卫勤统计系)成立于1992年11月,1999年根据全军第十四次院校工作会议精神更为现名。全系设有卫生勤务学、卫生统计学、军队劳动与环境卫生学、军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放射医学、军事卫生毒理学、军事、体育等九个教研室,拥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分别为1981年批准的卫生统计学、1986年批准的防原医学和1993年批准的流行病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分别为卫生统计学、放射医学、流行病学、毒理学、劳动与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放射医学、流行病学于1996年开始招收从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留学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三总部1995年批准的全军“三重建设”重点建设学科1个(高技术武器损伤医学防护),全军重点实验室2个(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新概念武器损伤医学防护重点实验室);国家计委1997年批准的“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2个(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陕西省教委1999年批准的陕西省重点建设学科3个(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新概念武器损伤医学防护);总后勤部1995年批准的全军卫勤训练基地1个。流行病学教研室1997年加入国际临床流行病学工作网(CEU),是全军目前唯一的入网单位,全军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是全国同专业中唯一的部级重点实验室。流行病学教研室、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是全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劳动与环境卫生学、放射医学、毒理学是全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我系师资力量雄厚,整体学术水平较高。我国卫生统计学创始人之一郭祖超(一级教授)、全军著名军队卫生学专家侯悦(一级教授)、全军著名放射病理学专家郭鹞(一级教授)等一批著名专家教授为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现有博士导师8人,硕士导师14人,一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2人。全系人员中博士研究生17名,硕士研究生24名,本科48名,其余22名。中青年教师中获“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军优秀教师”1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1人,“总后勤部科技银星”1人,“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高级职称占全系人员的30%,中级职称占全系人员的35%;正高职人员平均年龄55岁,副高职人员平均年龄41.3岁,中级职称人员平均年龄33.6岁;副高职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73.3%,中级职称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52.6%。

  在系党委的领导下,全系教职员工以军委新时期战略方针为指针,以培养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需要,适应我军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出发点,突出军事医学课程结构的优化,突出军事医学教学内容的更新,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军事医学人才,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坚持把军事教育、体育锻炼以及学员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五年教育的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年先后获得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和三等奖各1项。

药学系

第四军医大学药学院由化学教研室、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学教研室、药理学教研室、药剂学教研室、天然药物学教研室、生物制药学教研室、药物基因组学教研室7个教研室和2个学员队组成,今年又设立了药物信息学研究中心。

药学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全军“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总后“53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药学、中药学是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也是专业学位硕士授权学科,还设有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中药胃肠药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国家科技部药代动力学实验室、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成单元、全军基因诊断技术应用研究所、陕西省重点学科和军队优势学科、陕西省药用植物物效研究与新药创制工程中心、陕西省中药现代化检测中心、陕西省“13115”创新药物制剂中心、第四军医大学手性技术研究中心、药物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现有各类专业实验室36个,总面积4900m2,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拥有液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十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60余台件。

现有教师103人,其他工作人员101人,在校本科生182人,在读研究生107人。今年,教师中有30余人,分别赴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瑞典、巴西等国家长期留学,并均按期归国。本科生均为通过国家高考录取,并且平均分数高于一本线30分。其中一级教授1人,教授、副教授31人,博士导师10人,硕士导师14人。教师队伍中拥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87.8%,博士学位占69%。化学教研室张生勇教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国家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教学名师奖”。4名同志获总后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1名同志获总后“科技新星”,1名同志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药学研究整体实力强,人才队伍充实,组织结构合理,科研方向明确,在化药、天然药物、生物药物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研究方向。其中手性药物合成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多肽药物研发和中药现代化新药研发形成了一定特色,具有较强实力;在药物作用的受体机理与药物构效关系,靶向前体药物,以及中药多糖研究和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方面有较好的研究基础。药学院注重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邀请美国、英国、德国、瑞典、法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内外著名专家来院做学术报告,每年达到10余次,大大促进提升了学术研究能力和交流水平。

近五年来已获得国家级课题83项,军队、省级课题80项,获得资助金额1亿多元;发表科技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国际论文262篇,总影响因子之和315.45,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

药学院目前共获得国家新药证书8个,各类临床批件3项,获得发明专利证书56项,签订成果转化合同16项,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示了较强的科技转化实力。

口腔医学系

口腔医学系是以学员管理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基层单位,于2006年1月在原学员旅建制基础上整编而成。现有学员队21个,学员2400余人,分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两个专业,有五年制本科、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二年制专升本、三年制大专四个层次,有军人学员、无军籍学员、军队干部委培学员、地方委培学员四种类型。近几年来,口腔医学系以更新管理理念为先导,以学员学习成才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军医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实践,精心管理育人,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护理系

第四军医大学护理系成立于1992年11月,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历史悠久、声名卓著的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摇篮。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935年5月的中央大学医学院护士师资专修。

自1935年以来,几经风雨、几番离合、几度兴衰,她先后经历了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中央大学医学院护士师资专修科、第四军医大学护理专科、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士专修学校、第四军医大学护士学校、第四军医大学护理系。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第四军医大学护理系秉承“团结、求实、创新、献身”和“诚朴雄伟、励学教行”,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军队之强大,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自1954年9月从西子湖畔杭州招收60名学员至今,已为我军我国培养和造就了5000余名优秀的护理人才,从雪域

高原到大漠边关,从繁华都市到偏僻乡村,从三军总医院到三十里医疗站,他们像“提灯女神”南丁格尔那样,在护理这个平凡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才智,书写了军人的忠诚,展现了“白衣天使”的崇高境界,涌现出一大批模范工作者,36届国际 “南丁格尔奖”获得者、被中央军委追授为“爱党为民模范护理专家”荣誉称号的黎秀芳,39届国际“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昆仑女神”姜云燕以及“战地女神”刘亚玲和“全军模范护士”朱京慈、雷巧玲、侯小娟等是她们中的杰出代表,还有20余名毕业学员先后被选拔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担任保健护士。

在长期办系育人历程中,第四军医大学护理系始终以教学为本、以学员为本、以学术为本,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目标,以提高护理质量为目的,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其“吸引一流生源、给予一流培养、造就一流人才”的指导思想,坚持“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融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护理人才培育方针以及“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复合型护理人才培养与部队接轨、应用型护理人才与社会接轨”和“端庄、娴静、灵巧、活泼”等多方面的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护理教育教学理念,在护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护理系成为硕士、博士授权点。培养层次由单一的中专发展到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任职教育为补充的办学体系。特别是国防生、部队文员和基层护理骨干的任职方面形成的“院校化培养、教授化授课、模块化组训、应用化演练”的独特培训模式,开了全军的先河。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近两年,护理系延伸培训触角,根据不同军兵种官兵的卫生健康知识需求,开展了百场“教授健康促进宣讲团军营行”活动,探索适应部队特点,深受基层部队各类卫生、护理骨干欢迎的任职培训体系与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军事护理人才做出了贡献。先后被评为总后“先进党委”、“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教育提速、教员提质。目前,护理系已拥有教授3名(含资格)、副教授5名,专职教师15名,教学系列人员73%拥有博士、硕士学位,其中5人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2人次被评为总后优秀教师,3人获学校“精品课程教员”。护理系设有基础护理学、临床护理学、人文护理学三个教研室,承担14门护理专业课程、8门选修课、1门研究生公共课程。《战伤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美学与礼仪》等课程体系凸显特色。拥有全国一流、全军先进、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形体训练室、护理技能实训室、全真模拟病房等5间,面积近400平方米;建立了校外教学科研基地近10个。

学术强系、科研兴系。作为“纯教学”单位的护理系,科研工作几乎从“零”开始。近年来,在实施精品战略,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目标牵引下,护理学术科研工作得到大提速: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国家级、军队及省级各类科研课题28项,获科研经费百余万元;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发表SSCI/SCI论文4篇,发表国家源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主编、副主编教材24部,其中“十一·五”及国家规划教材3部;参编教材多部,其中教育部规划教材5部,双语教材1部;获总部、省级及学校各类教学成果奖7项;在国家、军队省级各类学术团体任职20余人次,其中专业组副主委以上任职15人次;为陕西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华护理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伦理与教育学术组组长单位、全军护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等。

第四军医大学“至精至爱、效国效民”的大学精神和光荣传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四医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尖、为国争光、为军添彩、为民造福,涌现出一大批教学医疗科研究成果,蜚名国内外学界。今日的护理系以建设中华“名护摇篮”为目标,紧紧扭住深入推进精品战略,大力推行阳光治校“两大抓手”,秉承教学为本、学员为本、学术为本,大力培养“政治上靠得住、技术上过得硬、战场上用得上、基层留得住”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服务,以“小而不落后、小而有作为、小而有特色、小而有创新”的追求,调整护理学科布局、加强护理科研组织,全速推进护理教育改革、全力提高护理国际化、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1992年以来,护理系就一直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最活跃的院系之一,与国内外众多一流大学的院系和高水平医疗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二、三军医大学等国内10多所院校的护理学院(系)前来参观;1995年,香港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护理代表团慕名参观交流;2002年,著名护理专家黎秀芳来系指导。2009年8月,张银铃教授作为军事护理代表团的代表主席了“第三届亚太地区军事护理研讨会”,并代表中国军队大会上发言;同年9月,又作为中国军队护理代表参加了“中国南非军事护理交流会”,国际军事护理届首次有了四医大护理人的声音。2009年11月,护理系承办了首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全国护理伦理第二届学术年会”。现在护理系,2/3教员有出国学习考察交流的经历。目前,她们正在以国际化的理念、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标准,加强学科建设,大力推进各种宽领域、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办系育人的国际化水平。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当前,护理系已排出了更加紧迫的发展时间表,全体护理人正在为创设中华“名护摇篮”而努力奋斗,为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训练部

训练部是学校教学医疗工作的主管机关,在上级业务部门、学校党委和校首长的领导下,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制定教育训练工作发展规划,科学提出建设目标,推动学校教育训练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训练部负责管理全校的教学工作,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各项教学活动,抓好教学质量控制,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的评审、推荐工作;负责组织各类教学、医疗、科研用器材、物资的采购、供应和管理,卫生装备的请领、发放,指导、检查附属医院的药材管理工作;负责管理附属医院的医疗工作,抓好卫生战备工作,组织医德医风监评和医政工作,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负责任职教育培训、青年师资培养和函授教育工作,提高各类培训的层次和质量;负责学校教育训练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搭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医学科学人才平台;负责学校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运转,为学校教学、医疗、科研工作提供良好保障。

政治部

第四军医大学政治部,是学校所属单位政治工作的领导机关,在学校党委和政治委员的领导下,负责管理所属单位党的工作,组织进行政治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领导学校的组织工作。

  二、领导学校的干部工作。

  三、领导学校的宣传教育工作。

  四、领导学校的保卫工作。

  五、与学校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一起领导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六、领导学校的文化工作。

  七、领导学校的群众工作。

  八、领导学校军事训练和执行任务中政治工作。

  九、领导学校战时政治工作。

西京医院(附属一院)

西京医院坐落在美丽的古都西安,前身是1937年延安抗战岁月里诞生的中央医院,1954年与原第五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合并为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0多年来,医院始终秉承践行宗旨、救死扶伤的“使命文化”,勇于争先、不断超越的“创新文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品文化”,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阳光文化”,锐意进取、创新发展,先后获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军医院建设先进单位、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总后先进师旅团单位和总后先进党委等殊荣,在国内权威发布的全国医院综合排名中,综合实力跻身全国五强,院名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医院占地面积430亩,建筑总面积50.32万平方米,展开床位3218张。2011年门急诊量246.64万人次,收容量12.45万人次,手术量5.89万台次,目前日最高门急诊量12270人次。医院于1958年实施国内首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960年成功救治烧伤面积96%、Ш度烧伤面积68%的重度烧伤患者,1986年实施世界首例十指离断再植术,1991年全国首创重组合异种骨移植术,1997年实施全国首例部分活体肝脏移植术,1999年实施全国首例部分活体小肠移植术,2006年实施世界第2例、国内首例“换脸”术,2007年实施世界首例异位辅助性活体肝移植术,先后创造了20余项国内外“首创”、“唯一”、“之最”。目前,国家开展的心、肝、肺、肾四项大器官移植项目,医院全部获资格准入。医院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全军医学专科研究所12个,建成消化病、骨科、脑科、心血管病、皮肤病等5个“院中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名,国科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总后“三星”人才21名,4人被选为全军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17人当选中华医学会主委、副主委,5人在国际学术机构任重要职务。

医院科研实力强劲,国科金项目数全国医疗机构七连冠、SCI论文发表数全军医院八连冠,特别是2011年,斩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2项陕西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医院协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实现了“七个一等奖”的大满贯,医院创新发展成就得到温家宝总理,军委郭伯雄副主席、徐才厚副主席,总后勤部廖锡龙部长、刘源政委,国家卫生部陈竺部长批示肯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科技日报、健康报分别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医院建设经验,国家卫生部、总后卫生部将医院科技、机制、文化创新做法专题转发全国、全军卫生系统。

乘风破浪,西京医院正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研究型医院的目标阔步迈进。

唐都医院(附属二院)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创建于1939年,前身为延安中央医院,1958年经总参批准为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84年经总后批准对外称“唐都医院”。唐都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历史悠久、学科齐全、人才济济、特色鲜明、设备精良。

  唐都医院占地面积410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医疗用房10.5万平米,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编制学科4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3个,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全军医学研究所2个,全军医学专科(病)中心8个,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重点学科2个、优势学科7个,是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学科 。现开设床位1200张,年门急诊量达71万人次,年收容量近7万人次 。目前总面积13.6万平方米的3栋病房大楼即将投入使用,医院的床位将扩展到3000余张。

  医院装备有各种先进的诊疗设备。如PET、3.0TMRI、γ-刀、脑立体定向仪、全身CT、256排CT、64排CT、螺旋CT、ECT、全数字化血管机、医用直线加速器、系列彩色超声波诊断仪、流式细胞仪、80万倍电子显微镜、DNA合成分析仪等仪器设备,总价值达6亿元。

  医院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特色技术,尤其在微波灭活治疗骨肿瘤、微电极边界定位治疗帕金森病、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微电极引导定向术戒毒、危重症出血热的诊治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隧道式”食管胃吻合术治疗食管癌、“聚能刀”高温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剥除术、介入技术治疗中心气道狭窄、射频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恶性肿瘤、椎间盘突出、T型管治疗喉气管狭窄、分子靶向联合移植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疑难危重症救治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医院的知名品牌和明显特色。

  医院现有博士、硕士导师95名,三级以上教授11名,全国“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卫生部“中国医师年度奖”1名,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1名,总后“一代名师”1名,总后“伯乐奖”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总后“科技银星”2名、“科技新星”2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31名,军队院校“育才将”金奖3名、银奖27名。每年承担全校48%的临床教学任务,在院各类学员达1000余人,完成博士、硕士、本科、大专、护理、军队和武警基金班、地方在职研究生、进修生等各个轨道的教学任务。年均培养硕士生80名、博士生25名;年均接受和培养各类进修生240名。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57项,总经费9600余万元,其中“973”首席科学家项目1项、“863”课题2项、国家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奖3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主编主译专著32部;发表源期刊论文3006篇,发表SCI论文363篇;学术交流日趋活跃,近年来外出参加学术会议1604人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270人次,举办大型学术会议38次,有力地促进了医院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校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医院多次荣获国家、总部和陕西省表彰。先后荣获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全军和陕西省“白求恩精神奖”,连续13年被评为陕西省“创佳评差”先进单位;荣获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和医保工作先进单位;院党委和医院曾多次被总后勤部表彰为先进党委,抓基层先进单位,先进师旅团级单位和学习践行“三个代表”,加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等;先后被陕西省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双拥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被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目前院党委一班人在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术立校,务实求精”的办校方针,全面实施精品战略,坚持科学发展、精品兴院、创新求精和精细管理,医院诊疗技术和特色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和优势不断强化,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实力和声誉不断增强,基础建设和保障不断改善,医院全面建设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

口腔医院(附属三院)

第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口腔医院),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口腔医学研究所,坐落于古城西安,创建于1935年,前身系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国立南京中央大学牙医专科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集教医研为一体的口腔医学高等学府。

  医院设有9个教研室,24个专业科室,是我国首批口腔医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口腔临床医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口腔基础医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博士后流动站,是世界军事齿科学会主席、国际颌面修复学会主席、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全军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单位,中央和军委首长口腔保健定点单位,全军口腔医学干部保健专科基地。

  医院现有教授、副教授111名,博士生导师27名,硕士生导师37名。拥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有长江学者3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总后科技“银星”、“新星”等7人;5人获得军队育才奖“金奖”,21人获得“银奖”,8人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20位专家教授在全国二级以上专业学会担任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18人担任20多种专业期刊的主编或副主编,4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医院占地75亩,拥有医教研工作用房5.28万平方米。开设牙科综合治疗椅270张,住院床位144张,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医疗、教学和科研设备。固定资产3亿多元,年门诊量50余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6200余人次。1995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1998年被批准为国家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

  70多年来,医院为我国培养了数千名口腔医学人才。其科研成果在我国口腔医学发展史上填补了数十项空白,在颌面战创伤救治、颌面肿瘤、颌面缺损仿真修复、全口种植牙即刻修复、全瓷修复及CAD/CAM技术、牙齿美容、微创舒适拔牙、牙髓尖周病治疗、牙周美容、颜面整形美容、颅颌面畸形整复、牙颌畸形矫治、颞颌关节紊乱治疗、儿童牙病治疗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居国内领先地位。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组织工程皮肤,研制的“高原护唇膏”列装高原部队。为军服务的经验受到中央军委充分肯定,并被转发全军。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坑面女”、“缺面男”、“造脸”、颌面部巨大神经纤维瘤切除及颜面整形手术,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近五年,共获国家、军队重大课题18项,其中“973”首席科学家项目1项,“86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7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2000年以来,获得了中国口腔医学界唯一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及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2项,发表国外SCI论文532篇。《口腔修复学》和《口腔解剖生理学》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口腔修复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口腔临床医学教学中心被批准为我军首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医院先后被表彰为总后先进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先进单位、安全稳定先进单位、“五五”普法先进单位,连续十多年被评为陕西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连续16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荣誉。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