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前身为1958年建校之初的电力工程系,196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3个专业整体并入,奠定了学院办学基础。经历搬迁、调整、合并和发展,2006年7月由原电气工程学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了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院本部设在北京,在保定分设电力工程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学院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等5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电气工程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8个本科专业,形成了电气与信息相融合的学科体系,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入选专业,2008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的专业认证,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电机学》、《电磁场》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及《电路理论》、《电力系统分析基础》、《高电压技术》、《电子技术基础系列课程》、《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等一批省部级精品课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2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百万千人才计划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博士生导师43人、教授85人。学院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和博士生导师等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电压技术与电磁兼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电磁场分析测试与电磁兼容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保护与安全战略防御教育部创新团队、大电网保护与安全防御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创新引智基地)、电磁场、电机学和继电保护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电气工程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华北电网公司——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市实践教学示范基地等创新研究队伍和基地,为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了一流的研究条件和平台。
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4项,科研经费总额54125.43万元。其中国家级纵向项目85项,资助金额11509.3万元,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子课题计11项,资助金额1034.1万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课题、子课题计15项,资助金额1983.2万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资助金额489.6万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16项,资助金额4169.6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48项,资助金额2807.78万元;科技部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资助金额2807.78万元;保密项目4项,资助金额170万元。省部级纵向项目42项,资助金额933.6万元。签订各类横向项目877项,合同额41681.93万元。近五年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2项;地市局级科技奖励14项;获发明专利76项;出版专著3部、译著1部、编著5部、教材17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700余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收录1800余篇。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已与美国、英国、瑞士、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于1997年,由原管理工程系、经济系及电力工业经济系合并组成。学院现有教职工202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78人,教师队伍中70%具有博士学位,100%人具有硕士学位。
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领域涵盖经济学、管理学两大门类。学院现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个;“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工程”、“工程与项目管理”、“能源管理”、“企业管理”、“会计学”博士点7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学科是一级学科博士点,“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博士点均属省部级重点学科。有“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企业管理”、“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8个学术型研究生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程管理”、“会计”、“资产评估”及MBA共7个学位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共设有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金融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物流学共 13 个本科专业,各类在校生 5000 余人。
经济与管理学院下设“电力经济管理”、“工程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金融与国际贸易”9个教研室,以及“能源经济与电力市场”、“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力管理与优化决策”、“技术经济预测与评价”、“电力市场营销”、“电力管理”、“数量经济”、“当代会计”、“企业与经济”、“信息系统开发”、“现代人事技术”、“财经”、“产业经济”、“金融”等16个研究所。
经济与管理学院现有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3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门、北京市特色专业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级教改项目1项、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师德标兵1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
电力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华北电力大学直属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和实习教学基地,依托的办学实体为经济与管理学院。其前身是1985年管理工程专业建立的土力学、建筑材料实验室以及90年代初建立的会计手工模拟、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经过近30年的建设,逐步成为一个能源电力行业特色突出,服务于校内3200余名师生及众多企事业单位的集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功能于一身的综合实验中心。2008年中心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目前,中心下设电力市场管理决策模拟、电力企业经营模拟、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电力信息化等电力特色实验室和计量经济实验室、人力测评及招聘模拟实验室、物流与供应链实验室、企业沙盘模拟实验室等通用实验室;同时配备了案例室、资料室、开发室、创新团队孵化室等配套设施。
学院2012年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各类科研项目147余项,2012年科研经费达到5580万元,获省部级奖3项。SCI、EI、ISTP等收录和检索的有205 篇,出版专著 14部,主编教材5部。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4个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控制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3个二级学科。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为河北省重点学科,拥有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院设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等七个本科专业。
学院目前在校本科学生4373名,硕士研究生942名,博士研究生90名。已为社会培养了近两万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为我国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学院现有教职工266人,其中教师193人。教师队伍中,教授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62人。其中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首都劳动模范奖章获得者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3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形成了一支以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学院拥有“工业过程测控新技术与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电力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融合快速,分布信息的电力燃烧过程测控系统”创新团队,以及电力企业软件工程实习基地等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
几年来,科研成果获得“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约20项,国家863重大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重大工程项目多项,国家973项目1项,科技部技术支撑平台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主研了重大横向科研课题5项;近几年每年的科研经费达3100余万元。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期刊和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千余篇,每年被SCI、EI、ISTP收录百余篇。
拥有“电子信息教育”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信息安全”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拥有《现代控制理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以及《过程参数检测及仪表》、《数据结构》和《自动控制原理》等一批省部级精品课程。
学院有广泛的国际交流,已和美、欧、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高校及公司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有几十名教师到英、美、法、加、奥等著名大学作访问学者或进修。
学院秉承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科建设的有效整合,着力提高科研水平,注重加强师资力量,将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全院师生员工同心同德,大胆开拓,不断创新,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的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正不懈奋斗。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的前身为华北电力大学动力系,成立于1958建校初期。为了适应和促进学科的发展要求,2005年原机械工程学院并入,组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09年更名为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近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能源动力领域中人才队伍雄厚、科研实力强劲和发展势头较好的院系之一,已经成为华北电力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许多人已走上局长、厂长等重要岗位。
学院具备一支学术造诣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2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3人, “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 第一、二层次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6人。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设一级学科点4个,即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其中,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设置动力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为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一级学科下共设12个二级学科,其中热能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为河北省重点学科。
近年来,学院在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获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8项,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1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8项。代表性成果包括:2007年,“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被列入首批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认定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7年,“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08年,“发电厂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被认定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2009年,“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获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另外,学院开设的动力工程、工程热力学、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等多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北京市和河北省精品课程。锅炉原理、泵与风机、动力工程概论、工程热力学、热工基础、理论力学等多部教材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1世纪高等学校精品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
学院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以及相关的机械、材料学科群,与能动学科相关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煤的清洁转化与高效利用创新引智基地、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基地,经过不断完善基础条件和设施,科研能力日益彰显,为本学科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汇聚高水平人才和打造高水平基地的基础上,近年来,能动学科承担的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实力不断提高,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后劲十足。2005年以来,能动学科获国家级科技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20余项;承担和完成“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100余项,各类横向项目300余项;已转化或应用的发明专利50多项;年均发表论文近千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400余篇。
学院自2007年起设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对一些优秀的学生按照一种能够使之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学院基于国家级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班”,为电力行业培养了一批具有华电特色的高素质人才。2011年,学院在“工程创新型”和“工程实践型”两个层面上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程创新型”以现有本科创新实验班为基础,实施导师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工程实践型”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学院和美国普渡大学等友好学校合作办学,开展“选拔优秀本科学生到美国普渡大学Calumet校区访学计划”,即“2+2”项目。在学生自愿申请的基础上, 从我院本科三、四年级学生中选拔品学兼优者参加赴美访学计划;在美国学业结束并成绩合格者,“2+2”项目的学生将获得普渡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学院下设本科专业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工业工程和艺术设计等专业。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秉持学校“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的理念,遵循“循法尚德,创新人文”的院训,以传播人文知识、营造人文氛围、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为使命,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按照学校“育人为本,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方针,在增强学科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加强队伍建设、凸显特色研究、强化主流研究、提升学术水平等方面扎实积累,科学发展。
学院在北京设有学院本部,在保定校区设有法政系。学院现拥有法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工作、广告学、汉语言文学6个本科专业。拥有法学、公共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国内唯一的以能源发展为研究对象的省部级文科研究基地——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
学院拥有一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专职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8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9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12人。
学院充分利用人文社科基地的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平台,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实现科研合同金额1000多万元。有关课题研究成果得到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商务部、国家能源局、司法部、民政部、北京市市委、市政府等部门的认可或采纳。
在办学条件方面,学院配备有办公自动化实验室、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社会工作实验室、资料室、美术摄影室、印前实验室、图文设计实验室等。
为适应新世纪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以学校“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型、多科性、国际化的全国重点大学”的战略目标为指导,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发挥文科支撑作用为基点,以国家重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目标为标高,力争用3到5年时间,取得一系列重大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成果,造就相当数量的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骨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建设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中有特色、有实力、有影响的文科而努力奋斗!
数理学院成立于2003年,包括数理系、数理系(保定)和工程生态学与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学院拥有系统分析、运筹与控制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学、物理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2个本科专业。理论物理和应用数学硕士点被评为河北省重点学科。
数理学院现有教师17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33人、副教授46人。经过多年建设,数理学院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
数理学院承担着面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数学和物理公共基础课程以及本学院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共开设60余门本科生课程,其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为河北省精品课程。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部)级教改项目6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余项。涌现了一批科研教学人才,其中“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首席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北京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3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1人。
数理学院下设“非线性分析研究所”、“科学与工程计算研究所”、“信息处理技术研究所”、“智能监控研究所”、“概率统计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室”、“光学研究室”、“物理信息与检测研究室”等研究机构,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条件和平台;大学物理实验室、创新实验室、设计性实验室、计算物理实验室、演示实验室、数学建模创新基地、信息与计算科学实验室等多个实验教学平台。
数理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紧紧围绕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方向,形成了特色的课程体系、优秀的教师队伍、突出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科学研究四个特色发展定位;形成了教学设施精良、科研平台先进、教学质量优异、研究成果丰硕的高水平的数理学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于2009年10月成立,是由校党委直接领导、宣传部协助管理的教学科研机构。现有专职教师3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8人,讲师14人。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4人,在读博士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1人,具有学士学位的7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四个教研室,承担全校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近现代史纲要”等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承担全校硕士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于2005年获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研究生。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一个,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等3个院系级研究所。硕士点和研究所的设置使我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现了从教学型到科研教育型的历史性突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近五年共出版专著6部,教材7部,在《甘肃社会科学》、《河北学刊》、《理论前沿》、《学海》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八百余篇,被CSSCI检索和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80余篇。主持国家、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校市级课题60余项,获省部级、校市级奖励40余项,拥有4个实践基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拥有一批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肯钻研的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方向已经形成了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建立起教学、科研和实践关怀“三位一体”的科研模式,著作、教材、论文、实践基地并重的研究模式。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城市经济学研究方面正在国内学界显示出极大的科研优势。
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3年11月,学院现有教职工133人,其中专任教师121人,管理人员9人,实验及技术人员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2人,副教授36人,讲师7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具有硕士学历的85人,在读博士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达81%以上。学院现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二级学科)和翻译硕士学位点,硕士生导师20人。学院每年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约100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约50人。目前在校本科生357人,研究生145人。以数字化为主体的语言实验室30个,拥有1467个座位。
学院承担着英语专业本科及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和全校所有博士、硕士、本科、函授学生的公共外语教学,涉及英语、日语、俄语和法语四个语种。学院注重学术与科研,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立项及教学成果奖,多篇学术论文在《外国文学研究》、《外语界》、《中国翻译》等刊物上发表。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积极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青年教师博士化、学术型教师专业化、教学型教师名师化。
近些年来,学院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就业范围广泛,包括各类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院校及培训机构等等,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先后有毕业生考取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等学校的同声传译、教育、国际政治、对外汉语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还有毕业生成功地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奥本大学、英国的约克大学、伯明翰大学等国外知名学府留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为1979年组建的环境工程专业,于1989年成立环境工程系,于2003年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本部设在保定。
目前学院拥有能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环境工程河北省重点学科、能源环境工程博士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共有硕士点7个,其中环境工程专业可面对全国招收工程硕士。 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应用化学和能源化工 4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河北省环境教育创新高地及《有害气体控制工程》、《金属腐蚀与防护》和《环境工程学》等多门省部级精品课程。
近些年,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
采用自己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组建了一支学术水平高、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开拓进取、乐于奉献、善于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通过引进学术带头人和著名大学博士生等措施,教师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得到很大改善。初步形成了以“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的学科梯队。目前环境学科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与高级工程师17人,教师队伍中,博士生导师5人,“千人计划”入选者 、“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 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博士化率已经达到60.1%。
经过队伍建设和台建设,学院的科学研究水平有了实质性提高,科学研究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加强,科学研究方向更加明确。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的档次都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学科主持或参加了大量国家和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包括:国家973首席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项国家“973”子课题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国家发改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出版著作17部,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技进步奖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SCI、EI、ISTP收录的论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研发出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水平的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区域能源系统规划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站设备状态检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能源的安全与清洁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拥有一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包括压汞仪、测汞仪、比表面测定仪、X-射线能谱、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气相色谱仪/质谱联用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多功能烟气分析仪等设备,还拥有烟气污染物吸收和脱除实验室,建有包括湿法脱硫喷淋塔、烟气循环流化床、CT121反应器、光催化反应实验台、管道喷射及固定床实验台等多套实验系统及高速计算机工作站,这些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必要的平台。
近年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互相渗透以及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成绩显著,在校期间多名同学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获得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奖励和学校优秀学位论文奖励;很多同学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挑战杯大赛奖励并考取了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大多数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有些成为了著名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学院院长等。他们在国家环保事业,特别是电力环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与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多国的大学和研究单位进行了人才合作培养及科研合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