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大气科学
专业代码:070601
大气科学学院是国家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获准设有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气象学专业、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和应用气象学专业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大气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两个本科专业,中国气象局与兰州大学联合共建的大气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大气科学国防生班;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大气科学专业被批准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甲级单位资质。
学院下设气象学研究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研究所、环境变化研究所、大气遥感与辐射研究所、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心、教学实验中心,以及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等教学与科研机构。形成了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大气遥感与资料同化、干旱气候和灾害气象、大气环境与污染防治、大气边界层与大气扩散、大气气溶胶与气候、环境气象预报、全球变化与陆面过程、环境影响评价、医疗气象学等研究方向。现有教授 11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副教授9人,高级工程师2人。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进行人文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知识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系统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进行大气探测的技术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大气科学、环境科学
主要课程:大气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大气动力学基础、近代气候学基础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
就业前景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
大气科学专业就业前景:
关于招生和就业问题,中国气象局人事教育司王梅华处长介绍了国家气象局系统大气科学类人才需求现状与展望。指出在未来10年,国家气象局系统和军队系统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量大于毕业生的供给量。所有院校的统计结果都表明,大气科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就业率在高校各专业中位居前列。学校概况在未来几年,预期这种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仍会继续下去。但另一方面,国家气象局系统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主要是县和地区级单位,一些毕业生不愿去基层单位就业,造成人才相对过剩。
良好的就业前景对师资队伍规模、招生规模和国家对大气科学教育的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师资队伍规模偏小,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相关高校应对此加以重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国家应加大对大气科学教育的投入。
大气科学专业都需要很好的数学、物理基础。2006年国家气象局系统面向全国各大学招聘人才,大气科学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只能先招收优秀的数学、物理等非气象专业毕业生,经过气象知识培训后再上岗工作。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副司长石曙卫表示,气象人才需求量极大,仅县级以上气象部门2006年就需要1300多人,再加上与气象相关的各服务部门,需求缺口应在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