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运动科学
专业代码:040305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制:四年。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应用与实践能力,能胜任运动健康促进指导、竞技体育科研服务、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及运动康复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该专业学生应掌握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基本技能,具备运动与健康促进、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知识教学和运动康复保健指导的基本能力。能够在中等以上的体育运动学校、社区事业机构、体育科研机构、体育训练基地、疗养院、健康健身俱乐部等企事业部门运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知识及手段从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知识教学、运动员机能评定、运动康复指导、健康促进及健康管理等基本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与运动解剖学、生理学与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与运动生物化学、运动机能评定、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针灸学、理疗、运动营养学、运动按摩、运动医务监督、体疗康复学、运动创伤学等。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达到规定学分,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在运动训练基地、体育健身俱乐部、保健康复机构、学校、体育科研机构等从事运动健康促进指导、体疗康复指导、教学和科研工作。
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坚实的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适合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毕业后能从事高等体育院系和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生物科学、临床医学和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运动员身体机能诊断与评价、体育保健与康复的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研究和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临床医学基础、中医基础、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实践与分析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运动员科学选材、运动员机能诊断与评价、医务监督与康复
就业方向
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
就业前景
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
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保健康复及运动医学等学科。它是经过有关专家酝酿,讨论后于1997年在原学科专业目录基础上概括拓宽而形成的专业。
主干学科生物学、临床医学、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临床医学基础、中医基础、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实践与分析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运动员科学选材、运动员机能诊断与评价、医务监督与康复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教育学学士
相近专业:体育教育、社会体育
3研究方向A:运动生物力学
B:运动解剖学
C:运动生理学
D:运动生物化学
E:体育保健学
F:运动治疗学
4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坚实的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适合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毕业后能从事高等体育院系和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具体要求是:
坚持结合思想,实事求是,具有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愿意为振兴祖国体育事业而献身。有坚实的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基础,了解现代运动人体科学的进展及动向,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的实验技术、测定资料的处理和分析技能。具有良好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能力。具有组织和进行科研工作或实验室及运动现场进行实验测试的研究能力。能研究和解决运动人体科学领域相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并有一定创新。较为熟练地掌握一种外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较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有关操作和运用。
本专业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专业实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
五、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生物科学、临床医学和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运动员身体机能诊断与评价、体育保健与康复的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研究和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