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哲学
专业代码:010101
哲学
专业概况
哲学专业学制为四年,授予哲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哲学专业知识、深厚的哲学社会科学素养、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色的写作和表达才能、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充满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以及行政管理、文化教育、新闻传媒等工作。
历史沿革
东北大学的哲学文脉源远流长。早在1928年,梁漱溟、杨荣国、萧公权(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著名哲学家就在东北大学创办了“哲学系”,使东北大学的哲学系成为东北地区建系最早、水平最高、人才最多、影响最大的哲学系,并成为当时东北唯一、全国知名的哲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摇篮。
建国后,国内著名哲学家陈昌曙教授等人又使东北大学的哲学文脉得以传承,并不断创新,确立了具有东北工业特色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方向。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东北大学的科学技术哲学发展较快,1978年成立了自然辩证法研究室,1982年招收自然辩证法专业硕士生,1984年成立技术与社会研究所,1993年招收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3年成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2004年被教育部批准为“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年恢复哲学系,开始招收哲学本科专业的学生。2010年被批准为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陈凡教授被聘为创新基地首席教授和重点学科负责人、哲学系主任。
哲学系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哲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科技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与创新工程管理、冶金工程科技史)、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史),1个哲学本科专业。
名师荟萃
该专业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与方法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人。
权威推介
东北大学哲学文脉悠久、积淀深厚,技术哲学的东北学派享誉全国。在这里,你将会领略哲学的智慧,完善知识的结构,练就扎实的本领,实现美好的人生理想。
——陈凡(教授、国内哲学领域知名学者)
学长寄语
我爱哲学,所以我选择哲学,它让我有了一个成为思想上贵族的机会,它给了我人生一个新的起点,学在东大,爱在哲学。
——阳育芳(2009级哲学专业,保送至清华大学攻读硕士)
哲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能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哲学理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理论研究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企业等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历史,以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知识,受到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线索的系统教育,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业务能力的训练。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媒体、公司企业等部门从事行政、宣传、管理、教学、科研、工商、外贸、金融、保险、证券、旅游、房地产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营销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网络营销管理、营销策划、营销诊断、市场调查和咨询等。
知识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和历史;
2.具有一定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相关知识;
3.掌握哲学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治学方法和相应的社会调查能力;
4.了解国内外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了解国内外最重大的实践问题和发展动态;
6.具有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初步能力。
主干课程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中外哲学原著导读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媒体、公司企业等部门从事行政、宣传、管理、教学、科研、工商、外贸、金融、保险、证券、旅游、房地产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营销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网络营销管理、营销策划、营销诊断、市场调查和咨询等。
就业前景
宗教学是一门以研究宗教普遍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为基本内容的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人文学科。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人文现象,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宗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佛教、道教等宗教势力深入民间,影响国人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宗教系统的影响力仍然非常大。所以宗教学专业毕业生仍有用武之地。学生毕业后主要到政府部门从事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或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教学科研,或活跃于新闻出版、文化交流等领域。在全球一体化进程突飞猛进、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宗教学专业的优势日益突出。首先,在国际交往方面,宗教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它对于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次,在对内的宣传部门,贯彻国家的宗教政策,维护信教群众的利益,也需要宗教学方面的人才。宗教现象的广泛存在决定了宗教学人才存在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