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冶金学院简介

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成立于1996年10月,由原钢铁冶金系、有色金属冶金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热能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系合并组建而成,是国内第一个集材料、冶金、热能工程、环境科学等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科学为一体的二级学院。其历史可追溯到1923年东北大学成立之时的矿冶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262人,其中专任教师170人(教授49人、副教授70人、讲师32人、助教19人)、工程与实验技术人员35人、管理人员31人、研究所助理员3人、工人23人;在49名教授中有博士生指导教师39人,材料与冶金学院是东北大学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个学院。学院的专业设置体现了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型前沿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国内相关行业(尤其是基础材料工业)的社会影响重大。因此,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的社会需求十分旺盛,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喜人态势。   学院按照创办一流大学的总体要求,在改革与强化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目前学院各类研究生总数与本科生总数的比例达到了1:1。学院现有在籍本科生1892人、研究生193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949人、博士研究生632人、工程硕士生351人)。

院长寄语

材料与冶金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我国材料与冶金领域最高的学术殿堂之一。在这里,有冶金、材料、成型、热能、环科、新能源、资源循环和功能材料多个专业相互融合的学科环境,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厚德求实、拓新践行”的学院精神,有装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实验室,有师德高尚、学风严谨的良师益友,有直通国际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学习机会,有五彩缤纷、丰富生动的课余生活。我们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我们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创造发展的机会。

有志于我国冶金与材料科学的学子们,请选择材料与冶金学院,你必将会站在科学的前沿,增长改造世界的聪明才智,创造未来完美的人生。

学院简介

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成立于1996年10月,历史可追溯到1923年东北大学建校之初的采冶系。依托学院相关学科设有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工程、多金属共生矿生态利用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还设立了材料先进制备技术、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有色金属冶金过程技术等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专业设置

学院现设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科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等8个本科专业;设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环境科学等11个研究生专业,以及冶金工程、材料工程2个全日制学位研究生专业;设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3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

办学特色

在教学改革中按“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能力,提高素质”这一培养目标,组织了大类招生、小类培养的教学改革。其中材料类的学生将在大学二年级分流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功能材料三个专业学习。

学院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多个国家的高等学校以“3+2”、“4+1”模式联合培养学生;与中科院金属所联合培养本-硕-博学生。每年都有优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公派到国外著名大学学习。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岗教职员工405人,专任教师306人,教授10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特聘及双聘院士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

学术水平

学院的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是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热能工程、环境科学、化学工艺是省级重点学科。

材料与冶金学院十分重视国家重大基础、高新技术及企业合作项目研究。仅2012年,材冶学科群承担国家基金重大课题4项、重点项目2项,杰青1项, 973项目3项, 863项目13项,国家111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1项,科技支撑项目6项;获批国家基金项目48项,项目金额3434万元,年度进款总额4.1亿;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9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20篇,其中SCI收录文章370篇。2012年授权发明专利94项。关键技术推广应用14家生产线。

就业情况

积极推进重点企业就业战略工程,毕业生就业率居全校之首,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其中考研升学率达到40%左右,有近一半的学生投身到国有大中型冶金等相关行业。

材料类

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功能材料三个本科生专业2013年按材料大类招生,学生将在第一学年学习结束后,进行专业分流培养。

专业概况

材料类三个本科专业均依托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该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5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博士后流动站设立单位,并建设有“冶金与材料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历史沿革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前身为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东北工学院物理冶金专业和金属压力加工专业,1953年培养出我国第一批毕业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生中有一大批杰出的科技工作者、高级管理人才和厂矿企业负责人。

名师荟萃

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53人,其中教授50余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5人。教师中98%具有博士学位。

科研平台

学科设有“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金属材料微结构设计与控制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新材料技术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基地。

学术成果

学科近五年承担国家级各类科研课题510项,科研经费49800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2项;申请和授权专利技术70项;发表学术论文180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100篇次。出版包括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内的30余部教材,出版专著50余部。

考研就业

材料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可继续深造,攻读国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品学兼优者可直接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近年来读研学生比例约为40%;毕业生可以在航空航天、冶金、机械、汽车、电子、交通、能源和建筑等企业从事材料制备与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性能改善以及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也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咨询与管理工作。

国际交流

与法国Metz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日本东北大学等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人才培养、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关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辽宁省示范性专业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辽宁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 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轧制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专业

• 国家重点学科

• 首批博士点、硕士点授权学科

• 冶金与材料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专业概况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兼备材料成形和过程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的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毕业后获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毕业生能从事材料成形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就业前景良好。

历史沿革

专业的前身是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创建于1950年,是我国第一个金属压力加工本科专业。1998年与铸造、焊接等专业合并,更名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

自1953年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有首届毕业生以来,为国家培养本科生数千人。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工作者、高级管理人才和厂矿企业负责人,其中包括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左铁墉院士、周廉院士、黄崇琪院士和王国栋院士),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雒建斌院士)。

专业特色

以金属塑性成形与液态成形为主,面向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的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具有开展前沿领域科学研究的优势和承担综合性大规模开发项目的能力。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加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面。学生不仅掌握材料成形过程的工艺和技术,同时掌握过程控制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能,知识面较宽,适应能力强。

学术成果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10项。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80余项,与企业合作的课题3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千篇。出版了包括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内的10余部教材,出版专著20余部。

考研就业

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冶金、机械、汽车、航空航天和电子行业就业。每年读研的学生占毕业生的1/3以上。

主要课程

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及零件、电工与电子技术、金属学及热处理原理、材料成形力学、材料成形理论与工艺、材料成形机械设备、微机原理与计算机应用、材料成形过程控制及自动化理论等。

境外交流学习

除了参加学校每年的境外交流学习选拔,本专业学生还有机会参加学校的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资助项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及学院中-英“3+2”本硕连读项目。

科技创新活动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国家二、三等奖和省级一等奖;参加“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获得团体和个人一、二等奖;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另外,学生在材料与冶金学院工艺流程创新竞赛中也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权威推介

东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力雄厚、底蕴丰富,是国内材料成形领域的领跑者。在这里,学生将受到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具备绿色化材料成形和过程控制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王国栋(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长寄语

翘首的是家长学子们殷切希望,伴随的是老师教授们谆谆教诲,搭建的是材料成形和信息自动化综合平台,创建出的是学子们钢铁般火红未来。

——杨贵玲(99级毕业生,山钢集团济钢热连轧厂工艺技术部副部长、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材料科学与工程

•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平台课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本科实验室为“冶金与材料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预权和博士后流动站设立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授予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设有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金属材料微结构设计与控制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新材料技术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建有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设有“名誉教授奖学金”和“中信铌钢-CBMM曹荫之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

专业概况

本专业是我校历史悠久的传统特色专业,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前身物理冶金专业1953年培养出我国第一批材料专业的毕业生。本专业以金属材料为主,兼顾无机非金属和高分子材料,具有在材料的制备、加工、改性、微结构表征和性能检测全流程上的知识结构优势。研究方向有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高技术陶瓷与粉末冶金材料、材料先进制备与处理技术、材料表征与设计。学生主要学习涉及材料科学基础、工程材料学、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材料制备与加工、热处理原理及工艺、材料工艺设备设计基础、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物理性能、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等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特色

本专业培养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设计、研究、开发、应用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主要为航空航天、冶金、机械、汽车、电子、交通和建筑等企业及相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输送从事材料组成、合成、加工、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规律的研究以及材料质量控制、性能改善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工作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人员、师资和研究生生源,也为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咨询和管理、金融投资项目风险技术评估及计算机信息产业领域的硬件研究等输送高层次技术人员。

名师荟萃

本专业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计划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4人。

考研就业

可继续深造,攻读国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品学兼优者可直接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也可推荐到国外名校合作培养和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生能够在航空航天、冶金、机械、汽车、电子、交通、能源和建筑等企业从事材料的质量控制与性能改善以及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还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咨询与管理工作。

功能材料

• 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预权和博士后流动站设立单位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授予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 设有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金属材料微结构设计与控制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 设有“名誉教授奖学金”和“中信铌钢-CBMM曹荫之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

功能材料是一个涉及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多种工程学科交叉的新型专业,是在国家新兴产业结构调整下应运而生的。专业依托我校的优势学科——材料学,融入功能材料以及物理和化学的相关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意识、多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学生将在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基础上,重点强化材料物理与化学的基本理论、功能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以及器件设计研究和工程化的专业技术知识。

专业特点

功能材料专业包含磁性材料、功能陶瓷、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环保材料等方向。专业建有完备的功能材料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基地,为本科生开设了十几门功能材料方向专业课。在教学方面,由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构成教学团队的骨干力量,团队成员在承担本科教学以及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之外,都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重要科研课题,可适时将前沿知识和最新科技成果引入到本科教学中去,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学生在浓厚的学术氛围里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有利于促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名师荟萃

东北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功能材料研究的高校,具有良好的教学与科研基础。功能材料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授10余人,2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9人入选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考研就业

在未来的五到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及国家安全对功能材料及相关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功能材料在国外发展迅速,新工艺层出不穷,相对于传统材料领域,就读功能材料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多的出国、读研机会。

冶金工程

•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1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1997年国家首批一级博士点授予权

•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拥有冶金与材料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东北大学-包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东北大学-首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东北大学-招金集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依托于冶金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有多金属共生矿资源生态化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有色金属冶金过程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专业概况

冶金工程专业是一门研究从矿石中生产钢铁和有色金属原料并进行加工的应用性学科,专业涵盖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和冶金物理化学三个二级学科。本专业主要为冶金行业及相关领域、科研设计院所、高等院校、国家政府机关培养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历史沿革

冶金工程专业是我校历史悠久的传统特色专业,其前身“东北大学矿冶科”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我国大学最早设立的冶金专业。并于1950年、1951年明确分离为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我国著名冶金专家、科学院学部委员靳树梁教授、炼钢专家周自定教授和有色金属冶金著名专家邱竹贤院士长期在该专业任教,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奋斗,把该专业建成了相关学科齐全、整体实力雄厚,专业定位、办学思想明确,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专业范围

学生毕业后应掌握冶金过程的基础理论、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的专业知识,具备信息科学与过程控制、材料、机械、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经济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名师荟萃

本专业拥有一支素质一流的教师队伍,现有在岗教师116人,其中教授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8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千层次16人。

人才培养

半个多世纪以来本专业为国家培养数以万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精英、高级管理人才和厂矿企业负责人。培养出了以张懿院士、干勇院士等为代表的科技英才,培养出了以张程忠、王习慧、李煜煌、蒋开喜、尉克俭、奚正平、刘维国、李永祥、朱蒙、陈向阳、李文秀等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企业家。

考研就业

冶金工程专业在每年大学招生选专业的网上推荐中,是我校唯一排在全国第一的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国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每年读研的学生占毕业生40%以上,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5年来达98%以上,在全校各专业中名列前茅。

奖学金设置

本专业的学生享受学校的各级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同时本专业还单独设有“中州铝”奖学金和“钢铁冶金振兴”奖学金以及“中信铌钢-CBMM曹萌之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和学习刻苦的特困学生。

环境科学

东北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成立于2002年,是在长期的与环境科学及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污染防治、工业生态学、生态材料设计等领域科学研究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资源、生态环境形势,紧密结合东北大学冶金资源开采、冶炼和加工领域的专业背景,依托于材料与冶金学院发展起来的新专业。现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并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学研究基地,为今后环境科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特色

立足于具体工业过程进行“源头治理”,依傍于我校冶金资源开采、冶炼和加工领域的专业背景,突出办学特色,强调自然资源的整体开发规划、综合高效利用,二次资源的增值利用,减少或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达到与环境友好、协调发展。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系统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具有一定的理论、应用研究、科技开发与创新和管理能力,能适应环境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通识型人才。以东北大学传统强势学科为支撑,培养毕业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技术基础,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普通生物学、机械设计基础、化工原理、生态学、环境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管理学、环境信息系统、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等。

毕业生适应范围

本专业毕业生适应面广,可在冶金、化工、电力、食品加工、制药等各类大中型企业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环境分析与监测、环境污染防治、“三废”处理、环境管理及其他相关的技术工作;在各级政府环保部门、认证机构、规划设计部门、环境工程公司等单位从事环境分析与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保技术与产品研发及推广、环境教育及咨询等工作;在环保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科研、教学等工作;可继续攻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考研就业

历年考研和就业率当年达到95%以上,其中推荐和考取国内研究生占50%,如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少部分出国深造;就业主要在冶金大型企业和环保公司。毕业生有5%考取公务员。

能源与动力工程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全国首批设立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辽宁省重点学科

•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高校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东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1953年第一届研究生毕业,1956年第一届本科生毕业。本专业主要根据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高效转换与清洁利用、工业生态化及环境保护领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领域教学、科研、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

专业特色

多层次、宽口径,服务于国家、行业、地方建设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别树一帜。其中,“工业炉窑热工及自动化”、“工业系统节能”和“辐射换热及热过程控制”是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方向,在国内建立最早、历史最长、实力最强、学术地位始终处于国内外同行的前列,为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陆钟武院士提出的“工业生态学”方向是本学科新的增长点,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深远影响。

培养目标

掌握热工设备、能源转换或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其研发、设计、制造和试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对生产工艺、热工过程和设备进行检测和控制的原理及方法;具备对热工和环境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经济评价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能源、热工、工业生态化等理论研究以及能源、动力、供热、制冷与空调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和试验研究等能力;掌握能量转换基本原理,熟悉工业生产和各类设备运行过程中能源消耗状况,研究能源高效利用和节能技术,控制由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等。

单独设立的“奖学金”

本专业毕业生学以致用、事业有成者甚众,为回报母校和老师的培养,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因此,就读本专业的学生除可以享受学校所设各类奖学金以外,还可享受单独设立的“德国LOI”教育基金、“七七炉”教育基金、“北岛”教育基金、“凤凰”教育基金等,专门用于奖励本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和学习勤奋刻苦的特困学生。

考研就业

本专业毕业生适应面广泛,可在科研设计院所、高等院校、国家政府机关有关部委、相关外资企业的专业岗位,以及电力、供热、制冷空调、汽车、船舶、流体机械、电子信息、冶金、化工、铁路、医药等行业从事热工理论及设备、能源动力工程及自动化、节能减排与工业生态化理论与技术、环境系统工程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还可报考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品学兼优者可直接免试推荐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全国首批设立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全国首批设立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高校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能源消耗量大幅增加,严重的能源短缺和因能源消耗引发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在全球关注生态环境,倡导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国家教育部于2010年7月公布了首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东北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就在这批名单中。

培养目标

培养在新能源科学研究及其利用的技术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该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毕业生应具有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力学、热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能源科学、系统工程等宽厚的理论基础,具有对新能源相关技术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经济评价的基本能力,具有从事新能源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电工学、计算机基础、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大学外语、马克思主义原理、心理健康教育等社会科学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工业生态学、能源系统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光伏科学与工程、风力发电原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核能利用基础、太阳能利用技术等专业课程。

考研就业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还可报考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品学兼优者可直接免试推荐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是涉及资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

•国内首批建立该专业的院校之一,2010年批准,2011年正式招生

•依托辽宁省“冶金资源循环科学”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高校“硼资源生态化综合利用技术与硼材料”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为国家985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2012年获“冶金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具备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培养

本专业主要侧重于资源循环的过程工程研究,即主要研究多金属共伴生矿、非金属矿等一次资源的生态化利用;能源、化工、冶金等行业大宗固体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油页岩、油砂等非常规能源等高效利用等。学生主要学习化工、冶金、材料、能源及环境等相关理论与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掌握资源循环利用原理和工程应用技术,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特点

本专业涉及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化工、生物、冶金工程、矿物加工、循环经济、生态学等多个学科,是涉及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是符合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新兴战略专业。

主要课程

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电工与电子学、冶金工程基础、物质分离原理与技术、资源循环工程学、资源循环工艺设计 。

学术成果

本学科近10年承担国家科技攻关(支撑)、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课题3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近50项。

名师荟萃

本专业教师中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2名,专业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

考研就业

本专业是以工为主,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适应领域广,适应性强,就业领域宽,能在政府部门、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单位从事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相关的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工作,还可继续攻读化工、环境、冶金、材料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国际交流

目前与美国硼砂集团、加拿大埃尔伯塔大学、澳大利亚西南威尔士大学、法国梅兹大学、奥地利维也那大学、波兰华沙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