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80504M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全国首批设立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全国首批设立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高校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能源消耗量大幅增加,严重的能源短缺和因能源消耗引发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在全球关注生态环境,倡导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国家教育部于2010年7月公布了首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东北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就在这批名单中。
培养目标
培养在新能源科学研究及其利用的技术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该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毕业生应具有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力学、热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能源科学、系统工程等宽厚的理论基础,具有对新能源相关技术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经济评价的基本能力,具有从事新能源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电工学、计算机基础、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大学外语、马克思主义原理、心理健康教育等社会科学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工业生态学、能源系统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光伏科学与工程、风力发电原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核能利用基础、太阳能利用技术等专业课程。
考研就业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还可报考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品学兼优者可直接免试推荐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培养目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新能源产业,立足于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能源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
就业去向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主要学习新能源的种类和特点、利用的方式和方法、应用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体内容涉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电能、等等。各开设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设置和专业特点不同,导致在具体的学科方向上不同。
培养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能源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
课程体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上紧密结合培养目标要求,既注重“厚基础”,突出基本理论与方法,又注重“宽方向”,丰富课程知识结构。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能力结构”的形成。
理论部分:在基础教育系列中重点强调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群;大学外语、马克思主义原理等社会科学课群。在专业教育系列中重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包括风能与动力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能源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风力发电原理等专业平台课群;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场等专业选修课群等。
实践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就业去向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目前相关专业开设现状
国内仅有十几所高校增设了核能相关专业,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开设了核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等专业。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开设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山东建筑大学、南昌大学等几所高校开设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光伏材料等专业。国内尚没有高校开设生物质能相关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