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信息技术科学学院简介

信息技术学科是在实力雄厚的物理和数学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适应当今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整合计算机、自动化、电子工程与光信息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力量,形成覆盖信息科学的主要领域,并在一些重点领域具有较强优势的学科建设思想,于1995年在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系、电子科学系与现代光学研究所、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了信息技术科学学院。

学院坚持“质量为立院之本”的工作方针,经过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基本形成了以计算机、电子工程、自动化、光电信息、信息安全等五个学科门类为主体的信息学科群。学院的学科涵盖了8个一级学科,是目前全国高校中信息技术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学院之一。学院现有本科专业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7个(其中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6个(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其中,光学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物理电子学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是天津市重点学科。

本科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子学方向)、智能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运筹学与控制论、光学、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运筹学与控制论、光学、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院建有一批设备先进的教学实验室,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室、创新实验室、计算机原理实验室、通信技术基础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计算机仿真实验室、EDA实验室、综合电子学实验室、基础电子学实验室、电路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微机应用实验室。构建了三个专业基础实验平台: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平台、计算机技术实验平台、智能技术与自动控制实验平台,学院近年来积极与国内外著名的信息技术公司合作,相继建立了IBM计算机技术中心、Java应用研究开发中心、南开大学—ALTERA公司EDA/SOPC联合实验室、南开大学—ATMEL_MCU联合实验室、南开大学—INTEL嵌入式技术联合实验室、南开大学—北京亚控科技公司“自动化软件”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了一流的学习、实验场地。

近年来,学院本科生屡次在全国性科技竞赛中获奖,其中,2011年7队(21名同学)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2009年5队(15名同学)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其中1队荣获天津赛区唯一的TI杯;2007年4队(12名同学)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8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3项;2005年5队(15名同学)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2003年3队(9名同学)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4名同学获微软亚洲研究院主办的微软“创新杯”软件开发大赛一等奖。学院坚定地执行“质量第一”的办学原则,学风严谨,稳步推进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从学生入学、培养到就业,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普遍很高。

学院拥有一支老中青教师相结合,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朝气蓬勃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学者,也有一群学术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的年青学术带头人,其中有长江学者1名,新世纪人才13名,教授58名(含特聘教授2名、特聘讲座教授2名、博士生导师50名)。学院现有学生近二千五百名,其中本科生约一千五百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六百余名、博士研究生二百余名,在职工程硕士一百二十余名。通过适度控制教学规模,优化学科结构,希望经过近年的调整,逐步形成适合研究型大学需要的教学科研体系与结构。

学院目前形成了以5个研究所和近20个科研研究室为格局的科学研究体系,其中有:教育部“光电信息技术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光电子薄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科委863计划“智能机器人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网点开放实验室”、“天津市光电子薄膜器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光通信器件行业技术中心”与“天津市半导体芯片设计研究中心”。近五年来,我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科技攻关、攀登计划、天津市攻关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及各种横向课题共计463项,科研经费1.5亿多元,居全校前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3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的数量一直居全校前列;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数十项;出版专著、教材与译著150余部,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赵新教授等的科研成果登上国际顶尖期刊《循环研究》封面。

学院与美、英、日、法、德、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研究单位、信息技术公司有密切的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关系,聘请了数十名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所与企业界的院士、专家、学者担任学院的讲座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已经在学院指导研究生,授课和合作研究。学院凭借学科研究成果与良好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探索与国外高校合作,谋求本科生培养的新途径,加快国家相关领域稀缺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达成协议,实施分段式培养计划,从电子工程类本科专业中共选拔以优异成绩完成前两年学习的17名本科生,到该校光伏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学习光伏与太阳能专业学士课程两年,学生在两校修满的学分双方学校互认,毕业时全部获颁南开大学相应专业的学士学位和UNSW工程学士学位。学院已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从应届计算机类本科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赴对方高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信息安全-法学双学位试点班

信息安全是计算机科学技术、通信工程、数学、物理、法学、社会学等的交叉学科,法律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最终手段。南开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创建于2002年。为满足国家对信息安全法律方面人才的需要,发挥南开大学学科的综合优势,2006年创建了信息安全-法学双学位试点班,招收理科学生攻读信息安全和法学双学位。该试点班定位于培养信息安全和法学复合型人才: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较深厚的信息安全法律与管理底蕴,能够从事信息安全产品研究与开发、计算机网络与大型信息系统安全设计、工程开发与系统管理、信息安全理论研究以及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应用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信息安全-法学双学位试点班的课程涉及信息安全专业和法学专业的学位核心课程,主要包括:高级程序语言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字电路、计算机原理、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信息对抗技术、信息隐藏技术、计算机病毒原理及其防治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法教程、法理学、宪法学、国际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知识产权法、刑法总论、民法学、国际经济法等。

该专业的毕业生既可在计算机、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领域从事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教学、管理、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各级政府部门和司法机构从事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应用与研究工作。该专业的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其中近60%出国、保送或考取研究生,其余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京津沪等地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管理与服务和安全产品开发,以及通信技术和软件开发等领域的工作。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光子学方向)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光子学方向)是由信息领域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高新技术科学中的重要专业。该专业是依据教育部关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办学宗旨,充分利用两校光电信息技术科学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基地以及相关资源,优势互补,于2003年共同创办的专业。该专业以两校光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光学信息技术科学”和“光电信息技术科学”两个重点实验室为学科依托,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学术带头人、30多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以及众多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教学、科研队伍,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雄厚。学科覆盖博士点4个、硕士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是国家“211工程”和“985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具有培养理工复合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优越条件。该专业旨在培养在光子学领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级人才,使学生具有在光学、光子学、光电子学、激光科学、光通信技术、光波导与光电集成技术、光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开展创新性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从事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基础。

本专业坚持理工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重视各种工程训练环节。分别设有双学位和单学位教学计划。获得双学位的同学将被同时授予理学和工学学士学位。获得单学位的同学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工程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及系统、光电子激光实验、光通信实验、光谱学实验、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原子物理、近代物理实验、数学物理方法、电子电路与技术、电子工艺实习、工程制图基础、金属工艺实习、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等。课程涵盖数理基础、光子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等众多先进知识。此外,本专业还设有充分反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发展前沿的大量选修课程。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其中保送研究生的比例约为30%(含保送到香港科技大学),出国留学比例为7%,考取研究生比例近30%。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信息产业部门、中科院及有关研究所、高等院校、电信部门及相关高科技企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前身是创建于1977年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和创建于1980年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计算机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计算机系统与应用环境,掌握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计算机前沿技术研究和大型软件与系统设计、开发能力的计算机软件、硬件与网络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高级程序语言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编译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UNIX操作系统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技术与应用、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综合课程设计等。

该专业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其中保送和考取研究生比例为50%左右(含保送新加坡和美国等大学的学生),6%出国留学,其余部分被研究开发机构、计算机与通信公司、金融和电信部门、高等院校、国家各部委等录用。

自动化专业

自动化专业创建于1972年,是一个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应用性工学学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处理、经济决策与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具有宽广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软件编程能力,能够进行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各部门及行业从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开发和应用等工作。专业特色是注重学生在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数学等方面的宽口径基础知识培养,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就进入实验室,在老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从事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

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电工学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运筹学、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论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与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拖动、运动控制、嵌入式系统、系统建模与辨识、过程控制、机器人控制技术等。

自动化专业就业率为100%,保送或考取研究生比例为50%左右(其中保送到本校及国内其他著名大学和中科院的学生占学生总数20%以上),其余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京、津、沪、穗等地国家部门、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从事自动化理论与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通信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工作。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光、机、电系统的单元设计、总体集成及工程实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为主要内容,开展基于智能系统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专业教学。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智能技术、智能工程、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论、认知科学基础、人工智能、机器人学导论、电机与拖动基础、制导、控制与动力学分析、通信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与技术、现代管理方法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自动检测技术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逻辑、数字信号处理、机械工程基础、工程光学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等。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4年建立的新兴专业,它面向前沿高新技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应用需求。该专业培养从事智能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具有宽口径知识、较强适应能力和现代科学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就业率为96%,其中保送和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为50%(保送到本校及国内其他著名大学的学生占学生总数20%以上),出国留学的比例为17%。就业方向包括信息技术、智能系统、自动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开发、教育和管理工作。

通信工程专业

通信工程专业是根据我国通信产业飞速发展,急需大量通信人才的现状而设立的。该专业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一贯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理念,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和外语等基础课程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此基础上开设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路、数字信号处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结构、微控制器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与天线、电信网与交换技术、信号检测与估计技术、通信系统、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蜂窝移动通信、信息论与编码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重要课程都配备相应实验,并有工程训练,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各种训练环节。

该专业本科毕业生中保送和考取研究生比例为38%,出国留学的比例为6%,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通信和电子产业、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总就业率达到100%。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1958年,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数学、物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能适应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发展的需要。

该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法、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控制器系统设计、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高频电路、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与应用等。

该专业本科毕业生中保送和考取研究生比例为36%,出国留学的比例为7%,毕业生大部分到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领域从事专业研究、新产品开发工作,毕业生总就业率接近98%。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一贯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生培养理念,坚持以加强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定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是:培养的本科生应该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掌握有关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在系统集成和信息显示技术、功能材料、薄膜与器件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学生既可以很好地适应实际技术开发工作,又可通过继续深造从事有关方面的科学研究。

该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数理方程、大学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控制器系统设计、EDA技术及应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原理、信息显示、现代薄膜技术、材料分析技术、数字设计方法与实践、专业实验等,还开设紧密与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开放式专业技能训练实验课程。该专业也强调本科生素质技能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电子大赛等实践活动。

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内、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或在电信系统、三资企业、科研院所及高等学校从事研发工作。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掌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现代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设计技术和工艺技术、掌握新型半导体器件的设计方法和制造工艺,熟悉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创新型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

在这个培养目标指导下,该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除学院数理、电路基础课程外):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集成电路CAD、集成电路工艺、半导体材料测试与分析、通信原理、数字设计方法与实践、专业实验等。该专业2011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组建了“南开大学-华大电子”联合实验室,组织本科生参加全国电子大赛、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大赛等实践活动。

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是报考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院所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或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公司以及通信和计算机等信息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研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