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简介

历史学院作为南开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经过9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古今贯通、中外并茂的学术特色,并形成了一大批优势方向。本院先后有多位大师任教,即闻名于世的南开史学四大家,这其中既有解放前在南开任教的梁启超和蒋廷黻,又有在解放后重振南开历史雄风的郑天挺和雷海宗。学院拥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资助学科,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历史学院人才培养基地。2000年6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85工程”哲学社科创新基地“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中心”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相继建立。2007年8月,历史学科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在2012年由教育部主持的学科评估活动中,世界史位于第二,中国史位于第五。近年来,历史学院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力量,形成“中国社会历史”和“亚太地区国别史”两大特色龙头方向,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重视。

教学实力雄厚,教学水平较高。2011年,李治安教授获全国第六届高校教学名师奖。哈全安教授主持的“世界上古中古史”,李治安教授、王晓欣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后期史”两门课程,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孙立群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前期史”和侯杰教授主持的“中国近代史”课程,被确定为天津市级精品课程。

经过长期积累发展,如今我院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合理,既有学贯中西、国内外知名的老一代学者,又有精力旺盛、学术成果丰硕的中青年专家。目前在岗专职教师87人,其中教授45人(博士生导师44人),副教授38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1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10人。全学院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90%以上。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在国内学界享有很早的学术声望,现有16名教授在全国性学术团体担任会长、副会长职务。

学院科研基础雄厚,科研成果丰硕,近5年来,本院教师共出版学术著作、教材、工具书、译著等百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近年来,本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级社科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奖励70余项。

历史学院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近年来先后举办数十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不仅与国内数十所高水平的大学、科研院所的相关学者有密切合作,而且与美、英、法、德、俄、希腊、澳、日、韩、加等世界主要国家及港台地区数十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频繁的学术交往关系。

历史学专业

主要课程有:中国古代前期史、中国古代后期史、中国近代史、20世纪中国史、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世界上古中古史、史学写作、历史文选、文物考古学概要、历史学电子资源应用、中国经济史、中国环境史、历史地理、中国婚姻家庭史、中国风俗史、中国社会史、中国近世疾病医疗社会史、中国城市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美关系史、中日关系史、文化大革命史等。

历史学毕业生多数就业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党校、党政机关、外事外贸部门、对外文化宣传部门、三资企业和城市建设规划部门等。

世界史专业

主要课程有:中国史学史、断代史、政治制度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外交史、城市史、外国史学史、世界地区国别史、国际关系史、国际政治史、世界宗教、国际文化、世界商务史、国际礼仪、专业外语、口语、应用英语翻译等。该专业重视外语教学,常年聘请外国专家任教。

世界史毕业生多数就业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党校、党政机关、外事外贸部门、对外文化宣传部门、三资企业和城市建设规划部门等。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主要课程有:中国通史、世界文化史、考古学通论、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陈列艺术、博物馆藏品保管、物质文化史、古器物学(青铜、陶瓷、玉器)、古文字学、陈列应用与制作技术等20余门。该专业重视实践性教学,学生实习活动较多,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较好地掌握专门技术,获得从业经验。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则主要到国家和各省市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及其他文化部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