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北京化纤工学院更名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同年成立服装系,2004年服装系更名为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理念与使命
“创意融合技术、设计传承文化”是我们学院的理念。这一理念彰显了服装教育的定位和使命,传达着一个专业学院的价值取向。
理念决定行动,驱动着文化和设计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因此一个学院应确立自己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可感知的、明晰又生动的环境与氛围,为从这里起步的每个人创造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一个学院的价值观,关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于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关于专业的技艺和开阔的视野,关于创意与技术的融合,关于设计对文化的传承,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需要不断地探究,成为毕生追求的目标。
我们是一所专业性学院,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仅仅只为产业培养设计或技术人才,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健全人格、具备发现和创造生活美与文化的优秀人才。我们还需要反省,如何在这个“快速时尚”和“同质化”的时代,保持原创的动力和革新的思想,探索传承、融合和创新之道,包括不断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实践正确的教学方法,与社会和行业的发展保持同步,安于静心研究与创作,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赢得迅速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们的认同和发自他们内心的敬意。
学科和专业
学院现设有服装设计与工程、设计艺术学、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三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设有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时尚传媒设计)、表演(服装表演)三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基础设施
学院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现设有北京市服装服饰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有服装工艺、服装人体工学、服装材料与工效学、针织服装工艺、服装CAD、服装零售终端等实验室,服装立体裁剪和多个多媒体专用教室等教学设施,为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2名,专职教师82人,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31名。博士学位教师12名,有境外学习进修经历的教师2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3个。
学院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将师资队伍培养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中的骨干作用,注重年轻教师的使用和培养,使他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学院还广泛聘请国际国内知名学者、专家和企业家担任讲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定期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以保持我院的学术科研和教学始终充满活力。
实践教学
学院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实践教学经验,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创新实践教学理念和特色,并基本建立起了较完善的创新实践教学基础平台和机制。
学院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同时,积极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大力推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已与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北京铜牛集团公司、北京威克多制衣中心、中国服装创意设计海澜实习园、宁波唐狮服装有限公司、北京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绫致时装有限公司等70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服装公司签订了教学实习基地协议。其中,北服爱慕校外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首批认定的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有多家企业在学院设有设计创新奖学金:TB2设计奖学金、Sevendays毕业设计创新奖学金、奥索卡户外服装设计奖学金、卡宾设计创新奖学金、南山职业装设计奖学金、小猪斑纳童装设计奖学金。
教学成果
学院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形成了“创意融合技术、设计传承文化”的教学理念,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教学改革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新世纪高等服装设计教育的创新实践”项目获2009年北京市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编写出版了《服装艺术设计》、《中国服装史》、《服装纸样设计与技术》、《时装画技法》等一批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服装艺术设计、服装表演等专业学生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取得了数百项大奖。1998年以来服装艺术设计、针织服装设计等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多次在中国国际时装周期间展演,受到服装行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学院适应服装行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不断向行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在20多年的发展中,已向服装行业和社会输送了3500多名毕业生,他们已成为我国服装业和相关产业骨干力量和生力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中已涌现出了一大批在服装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优秀企业家、设计师和经营管理者。
校园生活
学院重视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第二课堂作为育人的重要环节,通过不断总结和提炼课外实践活动的经验,逐渐建立和完善实践活动的基础平台,形成了富有服装特色和亮点的课外科技文化实践活动。作为学院传统的学生活动——“服饰风采大赛”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十五届,并在不断地成长和完善。学院通过策划组织各种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增强了学生党员和团员的责任意识,发挥了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连续三年参加“北京时尚论坛大学生辩论赛”,在2007年的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学院积极组建和发展青年志愿者队伍,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科研和产学合作
学院依托北京市“服装材料开发与性能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服饰文化和服装产业研究基地”、“服装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三个市级科研平台,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以及与企业共建的研究所和由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工作室,以服装学科国际前沿领域为重点,围绕服装业和北京“时装之都”建设,在学科基础理论、服务服装产业、北京地方经济和2008奥运会等方面开展了数百项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部分成果已经达到国际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包括:2008奥运会制服设计等5项奥组委委托的项目;在服装人体工学领域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自主研究开发的Shapeline外轮廓人体计测分析系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建立了目前国内人体数据信息方面测量项目最多、最详细的人体体型数据库,也是国际上首个涵盖了一维、二维和三维数据源的人体体型数据库系统;依托“服装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完成出版了国内首个潮流趋势系列报告《TRANSTREND 08春夏潮流报告》,并举办了以“北京·新摩登”为主题的08春夏潮流趋势动态发布会;在服装设计与品牌理论及应用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研究,特别是为北京服装企业开展的服装设计和品牌策划项目,对企业提升品牌竞争力做出了贡献;致力于传统和民族服饰文化的抢救性研究,特别是系统收集、整理了近现代中国服装的发展历史,为保护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起到了明显效果,大大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水平。
学院积极推动产学合作。1999年与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国内首个校企合作的人体工学研究机构——北服·爱慕人体工学研究所,在人体体型计测、人体体型数据库建设和计测手段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与广州状态服装设计有限公司建立了北服·例外传统服饰应用研究所、与361度(中国)有限公司建立了北服361高性能运动服装研发中心、与山东南山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建立了北服南山中国职业装研究院等多个合作研究机构和设计工作室。学院还设有由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作室十多个,与服装企业开展广泛的研究和设计合作项目。
国际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或合作关系。聘请加拿大怀雅逊大学、英国伦敦时装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等知名教授为学院的讲座教授,来我院讲学和学术交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境外进修学习,对教师了解国际服装学科前沿动态和研究方法以及学术梯队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学院积极开展与英国、德国、韩国、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服装院校师生设计作品交流展示活动,推动了服装设计教学融入国际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