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与环境学院的前身是延安自然科学院化工系,始建于1940年9月,是北京理工大学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学院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专职教师77人,教授(研究员)2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2.3%,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占41.5%,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56人。教师队伍中包含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特殊贡献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另外,聘请了李灿院士、衣宝廉院士、金涌院士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为顾问教授。目前在校生1045人,其中本科生590人,博士生112人,硕士生343人。
学院学位层次完整,现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能源化工五个本科专业,各专业都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另外,学院还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招生过程中,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两个专业按化工与制药类进行统一招生。
学院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能源材料化学与化学电源、新型药物及制剂合成工艺、特种功能材料与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化工过程工艺与催化、化工过程检测与控制、绿色电池及环境材料技术与工程、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工程、废旧电池及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与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
学院拥有“动力电池与化学能源材料”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应用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学科水平在全国同类学科评估中始终名列前茅。学院以应用化学为龙头,环境能源为特色,依托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有北京理工大学工业生态研究所,依托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建有北京理工大学新医药研发中心、精细化学品研究中心,依托环境工程专业建有环境科学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绿色化学电源系统研究和应用”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团队,依托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有教育部“电化学关键技术与化学电源”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近年来,承担了多项“973”、“86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基础研究等国家重大项目。以环境工程专业吴锋教授为首席科学家,承担的国家“973”重点基础发展规划资助项目“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料基础研究”,多项科研成果已经或正在实施产业化。
学院注重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德国博兰登堡工业大学(Cottbus)、英国女王(Queen's)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意大利Parma大学等欧、美、澳的十余所大学及研究所互派学者访问及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每年有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被派往欧美国家留学,或参加短期交流活动。
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完备,学术氛围浓厚,学生基础扎实,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七十年来,学院培养了近8000名毕业生,一批批优秀学子在教育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担当重任,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省部级干部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