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简介

始建于1958年的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学科、科研等方面不断发展壮大,已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13500余名。

学院现有教职工111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7人,博士生导师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72.6%。学院聘请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教授为荣誉教授,李德毅院士、慈林林研究员、沈向洋博士等12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学院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人,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门,省部级精品教材14部,公开出版教材20多本,其中近十本列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学院每年新进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比例接近1:1。学院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实践创新能力强、素质全面的研究型、国际化、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并且已经形成完整的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实施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建立了编程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的教学体系。

学院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开展多层次的广泛合作,每年举行各类高水平学术活动30余场,邀请10余名海内外著名专家来校交流访问,并为学生开设前沿课程。学院选派优秀学生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美国普渡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本高知工科大学等进行联合培养和交流,与微软亚洲研究院、IBM、Intel、Altera、Xilinx、TI、Oracle、中国电子六所、中国软件集团、中央编译局文献与信息部等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学生创新基地。

学院每届有40%的优秀本科生从大学三年级初就进入教授科研团队受训并参与科研工作。学院建有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广泛开展创新项目研发、培训、学术交流、举办参与竞赛等活动,2010年参加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TREC文本信息检索比赛,在两个子项中获得综合测评第一名;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ACM竞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大赛、“TI杯”首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机器博弈大赛等多项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有多名本科生发表学术文章,申报专利。

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和情报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学院建有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心。学院近两年共承担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项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项。

学院本科毕业生攻读研究生的比例接近50%,其中有5%-10%的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留学,例如:普渡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等;一次就业率超过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