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贸易经济系
财政与贸易经济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为依托。197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农业经济所、财贸物资所联合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实经济系。1981年分为工业经济系、农业经济系(2003年更名为农村发展系)、财贸经济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组建于1978年6月,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研究组和商业研究组。几代财贸所人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以宏观性、战略性的应用研究为重点,在财政与税收、金融、流通产业、国际贸易与投资、旅游、价格、城市与房地产经济、信息服务以及服务经济理论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具有开拓性的研究与培养工作,推出了一系列对国家重大决策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编辑出版学术杂志《财贸经济》。
财政与贸易经济系目前有博士生导师17名,硕士生导师17名;其中学部委员1人,荣誉学部委员2人。从1978年以来已培养毕业包括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的博士研究生263人,硕士研究生333人。现任财贸系主任为财贸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高培勇教授。
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
城市发展研究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于2001年。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前身是1994年组建的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1997年经中编委批复同意成为院属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科研机构。2009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将城市中心改名为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9月中编办予以正式批复。研究所下设城市经济、城市规划、城市与区域管理、环境经济与管理、房地产与土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和气候变化经济七个研究室,并挂靠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参股建有北京中社科城市与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来,研究所先后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院重大(点)课题,承担并完成国家和地方政府委托课题100多项。每年编辑出版《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和《应对气候变化报告》。
城市发展研究系设有城市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两个专业,每年面向国内外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与培养方向包括:城市学理论、城市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城镇与区域规划、城市与区域管理、城市与区域政策、房地产与土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气候变化经济、低碳经济、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生态城市与环境规划、环境经济与管理、全球环境治理、能源经济。
城市发展研究系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3人。自2001年以来已培养毕业包括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在内的硕士研究生 24人。现任系主任为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魏后凯教授。
城乡建设经济系
城乡建设经济系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和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于1981年。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的前身身是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基本建设经济研究所,由国家建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79年联合组建。1985年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撤销,成立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基本建设经济研究所改为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该系相应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1987年该所投资研究领域划归国家计委,1988年更名为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相应更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投资系;该所原城乡建设与环保研究领域仍留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保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建制。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和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软科学研究机构。主要承担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承担研究生培养和建设领域人才培训工作;直接参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有关住房保障、城乡建设领域各项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的研究、论证等工作。研究与培养方向包括:城乡规划与城市管理、市政公用事业投资与建设、住房保障与房地产管理、工程建设监管。
城乡建设经济系目前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9名。自成立以来,共培养硕士毕业研究生26人。现任系主任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淮教授。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的国际问题研究所之一,国内最大的研究俄罗斯和东欧中亚的综合性学术机构。1965年6月30日建所。开始时隶属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受双重领导。1966年划归中联部所属。"文革"期间,曾于1969年6月至1975年12月被撤消。1981年1月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址设在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曾用名苏联研究所、苏联东欧研究所、东欧中亚研究所,2002年10月改用现名。历任所长为叶蠖生、刘克明、徐葵、张文武、李静杰。
法学系
法学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于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前身是1956年筹建、1958年正式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法学研究所,主要从事法学基础理论和民主法治人权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前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10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事国际法研究的科研机构。
法学系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的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博士研究生招生范围包括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和知识产权法学等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范围包括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传媒与信息法学和知识产权法学等学科。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法学系成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并于2004年开始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编辑出版《法学研究》、《环球法律评论》等杂志。
法学系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38名,硕士生导师47名。其中学部委员2人,名誉学部委员5人。从1978年以来已培养毕业包括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在内的法学博士毕业生310人,法学硕士毕业生561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生299名。现任法学系主任为法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林教授。
工业经济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为依托,以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的教学机构。工业经济系的教学工作与科研活动密切结合,学科领域为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招收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区域经济学和会计学等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现有研究生导师3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1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 32 人。
工业经济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最多的系之一,从1978-2008年,已培养了包括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在内的博士研究生 180 人,硕士研究生 154 人;并且,接受博士、硕士学位的在职申请。工业经济系还开展一定规模的非学历教学培训工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非学历教育培训活动最活跃的系之一。
工业经济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流学术地位和强大研究实力为基础,以规范严谨和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为保证,以扎实训练和学以致用的学术风格为特色,着力培养理论研究素养与管理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级专门人才。工业经济研究所的毕业生及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们,大都成为政府机构、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的高级业务或管理骨干,他们工作成就斐然,学术声誉卓著,社会影响广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管理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成为在相关领域的关键或重要岗位上发挥着突出作用的一支有生力量。
工业经济系现任主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金碚教授。系办公机构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金融系
金融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于200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直属研究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系统地研究国内外金融理论、金融政策、金融法规、金融监管、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服务、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理论体系服务、为各级政府部门发展本地区金融业提供咨询服务、为培养金融高级研究人才和高级金融实务人才服务、为推动国内外金融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服务、为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提供应用性研究成果和咨询服务。金融研究所现设有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公司金融、保险与社会保障、法与金融、银行、金融实验等研究室和《金融评论》编辑部,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发性金融研究中心、基金研究与评价中心、外商投资研究中心等专业性研究机构。另设综合办公室、信息网络室及学术交流中心等科研辅助机构。
金融系目前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4名,其中学部委员1名。自2002年以来,金融系已培养毕业包括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的博士研究生32人,硕士研究生39人。金融系还依托所里雄厚的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开展在职教育,大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金融专业人才。自2005年以来,金融系已招收金融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学员近400名,同时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合作,招收金融方向EMBA学员120多名。现任金融系主任为金融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国刚教授,副主任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茂清教授及徐义国博士。
近代史系
近代史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于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前身是抗战时期成立于延安的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1946年该室整建制转为北方大学历史研究室。1948年秋随北方大学与华北联合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研究部历史研究室。1950年5月1日,整建制转划归中国科学院,改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后纳入中国科学院体制的第一个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近代史研究所,后一度曾改称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1977年随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成立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要研究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10年的中国历史,并适当向1840年之前和1949年之后延伸,研究的内容涉及此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外交、教育、学术、社会等各个领域。编辑出版《近代史研究》、《中国近代史》(英文)、《抗日战争研究》、《近代史资料》等学术杂志。
近代史系有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现代化史、中外关系史三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招生方向有中国近代政治史、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现代政治史、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社会史、晚清史、台湾史、中国近代史学史、史学理论、中外关系史、清史;现代化理论、中国现代化史、中外现代化比较研究、区域现代化研究、中国外交史等。
近代史系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16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4人;其中学部委员2人,荣誉学部委员1人。从1978年研究生院建院来培养毕业包括港澳台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在内的博士研究生78人、硕士研究生80人。现任系主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王建朗教授。
经济系
经济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于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前身是1929年成立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社会调查所。1934年社会调查所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沿用社会科学研究所名称。1945年更名为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济研究所,1977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在经济研究所已发展成为一个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经济史学(包括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三方面兼有,以基本理论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经济学研究机构。编辑出版《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和《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学术杂志。
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学科划分标准,经济系具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招生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5个二级学科,硕士招生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应用经济学学科的国民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
经济系目前有博士生导师26名,硕士生导师20名;其中学部委员3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突出贡献专家3人;另有荣誉学部委员7人。从1978年以来已培养毕业包括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在内的博士研究生200人,硕士研究生176人。现任经济系主任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朱玲教授。
考古系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依托院各研究所的师资力量办学,成立了我国最早的研究生院,主要培养目标是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同年成立了考古系。考古研究所的发展前身可以追溯到原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其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考古研究所正式成立于1950年8月1日,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建院的研究所之一,称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考古研究所”。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考古研究所划归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的科研机构至今。考古系成立以来,承载着老一辈考古学家厚重的学风——严谨治学、求真求实。经过几代考古学者的辛勤耕耘,考古系为中国田野考古工作及学术研究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考古系下设三个招生专业:考古及博物馆学、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主要的研究与培养方向有: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东亚考古、科技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碳十四测年、遥感考古、环境考古)、古文字学研究、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考古研究所以田野考古为基础,包括应用自然科学技术在内的各种方法,结合古代文献,揭示史前及各历史时期不同类型文化遗存的内涵、特征、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探讨古代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和规律。同时,开展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工作。
考古所图书馆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可供学生及研修学者在校期间查阅,考古所图书馆前身是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图书室,所藏书刊已有60余年的积累。至今藏书30余万册,期刊近百种,以考古学、金石学文献为主,兼收古代历史、科技史、经济史、艺术史、交通史、地方志、相关参考工具书,以及民族学、人类学等文献;与美、日、英,法、德、瑞典等七十余个国外学术机构保持着稳定的书刊交换关系,是中国收藏中外文考古与文物类书刊最丰富的专业图书馆。
考古所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有:《考古》、《考古学报》、《考古学集刊》和《中国考古学(英文版)》。同时,为学生能及时掌握学术动态,考古所免费定期发放《考古》及《考古学报》给学生。
考古系目前在职招生的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30人;其中学部委员1人,荣誉学部委员5人。从1978年以来已培养毕业包括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在内的博士研究生41人,硕士研究生69人。
现任考古系主任为王巍教授(考古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拉丁美洲研究系
拉丁美洲研究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于1981年。拉丁美洲研究所成立于1961年7月4日,当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64年归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领导。“文化大革命”期间,研究工作中断。1978年4月全面恢复工作。1981年1月起归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拉丁美洲研究所的研究与培养领域包括拉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社会和文化。拉美研究坚持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开展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对策与应用研究,以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自1979年起,编辑出版《拉丁美洲丛刊》(双月刊),1986年改名为《拉丁美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迄今为止惟一向国内外发行的、专门发表有关拉美研究的学术刊物。
拉丁美洲研究系目前有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5名。从1981年以来已经培养毕业包括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在内的博士研究生29人,硕士研究生47人。现系主任为拉丁美州研究系博士生导师袁东振教授,系秘书为刘亚楠老师。
历史系
历史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于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1954年由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第二所合并成立。1977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目前设有先秦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宋辽金元史、明史、清史、思想史、社会史、历史地理、中外关系史、文化史、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11个研究室及60万册藏书其中30万册古籍特藏文献具有专业性的图书馆。
历史系目前有博士导师 18 人,硕士导师 29人,其中学部委员3人,名誉学部委员 5人。从1978年以来共培养毕业博士 57 人,硕士 122 人。现任系主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导师王震中教授。
马克思主义研究系
马克思主义研究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为依托,成立于1980年。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2005年12月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并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五大学部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
马克思主义研究系的主要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旗帜,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基础,培养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当代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思潮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该系依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分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研究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一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二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部等。编辑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年鉴》等学术刊物。
马克思主义研究系目前有博士生导师9名,硕士生导师5名,其中学部委员3名。从1980年以来共培养海内外博士毕业生35名,硕士毕业生40名。现任系主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侯惠勤教授。
美国研究系
美国研究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于1984年。美国研究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全面研究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研究机构,1981年成立。设有美国政治研究室、美国经济研究室、美国外交研究室和美国社会文化研究室。研究课题涵盖美国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社会思潮、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对外经贸战略、外交史、外交决策、国家安全战略、军控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宗教、种族关系、文化思潮、传播与媒体、中美经贸关系、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等。美国研究所除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统一规划的重点项目外,还根据形势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确定本所的重点项目,并对涉及美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进行跟踪研究;同时积极承担国家有关部门、企业、社会提出或委托的涉及美国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任务,并编辑出版《美国研究》和《商业评论》等学术刊物。
美国研究系于2003年9月获得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开设有美国政治、美国经济、美国社会、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和军控与防扩散问题等研究方向,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6人。自成立以来,该系已培养出博士生27人,硕士生24人。现任系主任是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胡国成研究员。
民族学系
民族学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于1978年。195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成立民族研究所。1962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1956年建立)合并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民族学系为多学科、综合性的国家级研究培养机构,以人类社会民族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民族学、人类学为平台,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以及相关技术手段开展民族历史、语言、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文字、文献和国际问题等学科和诸多专业方向的研究与培养工作。下设民族理论、民族历史、社会文化人类学、宗教文化、影视人类学、民族古文献、南方民族语言、北方民族语言、经济与社会发展、语音学与计算语言学、世界民族11个研究室。编辑出版《民族研究》、《民族语文》、《世界民族》,《中国民族研究年鉴》等学术刊物。另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西夏文化、海外华人、蒙古学和藏族历史文化5个院属研究中心。
民族学系现有在职博士导师14人、硕士导师20多人,其中学部委员2人、名誉学部委员4 人。从1978年以来共培养海内外毕业博士生 55 人、硕士生 86 人。现任系主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黄行教授。
农村发展系
农村发展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为依托,农村发展研究所组建于1978年,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济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组,最初命名为农业经济研究所,1985年更名为农村发展研究所,是专门从事中国农业经济和农村问题研究的学术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为基础,同时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各种科学的理论方法,探索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197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农业经济所、财贸物资所联合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实经济系。1981年分为工业经济系、农业经济系(2003年更名为农村发展系)、财贸经济系。
农村发展系的研究与培养方向包括: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农村公共政策问题;农村组织与制度;农村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农村贫困问题和发展策略等。同时还承担国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企业和一些国际机构委托的各种调查、研究课题。编辑出版《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等学术杂志。
农村发展系目前有博士生导师14名,硕士生导师22名;其中学部委员1人,荣誉学部委员2人。从1978年以来已培养毕业包括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的博士研究生94人,硕士研究生105人。现任农村发展系主任为农村发展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李周教授。
欧洲研究系
欧洲研究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于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前身为西欧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5月,是国家级专门从事欧洲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综合研究及国别研究的机构。欧洲研究所现设有经济、欧盟法与政治、社会文化、国际政治和欧盟东扩等五个研究室。另有中国欧洲学会挂靠欧洲研究所,学会秘书处设在欧洲研究所内,负责日常事务和组织工作。编辑出版《欧洲研究》。
欧洲研究系国际联系广泛,与欧洲联盟、欧盟成员国政府的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基金会、智库、院校和工商界保持着经常性往来或长期的学术合作,同欧盟委员会和欧洲主要国家驻华代表机构保持密切的工作关系。作为“中国—欧盟:欧洲研究中心”合作项目(2005-2008)的主要承办机构,欧洲研究所在中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协调与组织,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网络。
欧洲研究系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9人。其中学部委员2人,荣誉学部委员1人。从1983年以来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23人。现任系主任由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罗红波教授。
人口与劳动经济系
人口与劳动经济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于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1987年6月经国家批准正式定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人口研究所”, 2002年12月更名为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主要研究任务为:从事人口学、劳动经济理论和现实人口与劳动就业问题研究,为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咨询。主要研究与培养领域包括人口理论、人口政策、人口经济、劳动经济、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与人力资源、人口与社会发展、人口统计分析、人口过程及老龄化、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史等。 编辑出版《中国人口年鉴》、《中国人口科学》、《中国劳动经济学》等学术杂志。
目前人口与劳动经济系有博士生导师 6 人,硕士导师 7 人。从1983年以来已培养毕业包括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的博士研究生 35 人,硕士研究生 32 人。现任系主任为人口与劳动经济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张车伟教授。
日本研究系
日本研究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于1982年。日本研究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的专门从事日本研究的学术机构。1981年5月1日正式成立。下设政治研究室、经济研究室、对外关系研究室、社会文化研究室,分别研究日本的政治制度、政党、政局、防卫、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及经济形势、外交政策、对外经济关系及对亚太经济合作的政策、社会结构、社会思潮及社会保障、企业文化等。拥有博士生学位学科专业点,硕士学位专业点。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日本学刊》。
日本研究系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从1982年以来共培养了博士毕业生13人,硕士毕业生40人。现系主任为日本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蒋立峰教授。
少数民族文学系
少数民族文学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于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原名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2002年更名为民族文学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系建制仍保留)。
少数民族文学系主要研究与培养方向为: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文学理论成果以及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积极参与少数民族文学遗产的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等工作,编辑出版《民族文学研究》杂志。设立的专业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俗学,均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少数民族文学系目前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2人;其中荣誉学部委员2人。从1983年以来已培养毕业包括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在内的博士研究生22人,硕士研究生24人,现有在读学生19人。现任系主任为民族文学所副所长汤晓青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