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研究所
1956年,在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半导体科学技术被列为当时国家新技术四大紧急措施之一。为了创建中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基地,国家于1960年9月6日在北京成立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以下简称半导体所),开启了中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发展之路。50年来,一代又一代半导体所人抱着追求真理、科学报国的坚定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发展中国半导体事业矢志奋斗。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半导体所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提升半导体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半导体学界也享有一定声誉。
50年励精图治,半导体所在党和国家及各界领导的关怀下,在海内外同行的大力支持下,在黄昆、林兰英等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奋力拼搏下,在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壮大的发展历程。
50年成绩卓著,半导体所在中国半导体科学技术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曾作出过突出的贡献。研制出中国第一只锗晶体管、硅平面晶体管、半导体固体组件;研发出第一根锗单晶、硅单晶、砷化镓单晶;制造出第一台硅单晶炉、区熔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重大奖励,黄昆院士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0年创新发展,半导体所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为海内外来研究所交流访问的学者营造了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学术氛围,发展成为面向全国和全世界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半导体所为国家不断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半导体领域英才辈出的人才培养基地;半导体所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和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发展成为集半导体物理、材料、器件及其应用于一体的半导体科学技术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回顾历史,令人鼓舞;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此,我谨代表半导体所党政领导班子和全体同志,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半导体所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海内外广大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百舸争流,勇创辉煌;与时俱进,再谱新篇。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中国科学院党组的领导下,不断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秉承“以人为本、创新跨越、唯真求实、和谐发展”的办所理念,继承和发扬半导体所优良传统,努力开创半导体所的光辉未来!
半导体所全体人员将不负重托、发愤图强,持续提升研究所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为半导体学科技术创新、引领半导体科学前沿作出新的贡献;为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全面争创“四个一流”谱写新的篇章;为扎实做好“十二五”规划工作,全面实施“创新2020”作出新的成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再造新的辉煌!
衷心地欢迎和期待海内外半导体科学技术领域的精英访问、加盟半导体所!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于2003年11月28日正式批准成立,是国家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所。现任所长为吴仲义院士。目前研究所的科研、支撑、管理人员共计237人,其中中研院院士1人,研究员19人,百人计划10人,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188人,博士后3人。
基因组所面对基因组学从过去“以大规模测序为目的”向“以大规模测序为手段来解决科学问题”新的发展转型机遇期,面向我院“创新2020”,进一步明确了“以大规模测序为手段,通过大幅提升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学新技术、新方法以及计算生物学研究的能力,解决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学问题”的战略定位。
基因组所主要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 “人类重大疾病的个体化基因组学”、“家养动植物基因组学”、“基因组测序和测序技术的研发”、“生物信息和计算生物学”、“系统和合成生物学”等5个优先发展领域,在已有“中科院基因组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重大疾病基因组与个体化医疗实验室”、“工业生物资源基因组科学实验室”、“农业资源基因组科学实验室”和“计算生物学研究中心”,建设“大型公共仪器管理部”、“技术研发中心”、“DNA测序平台”、“基因组数据中心”、“生物超算中心” 等5个支撑平台。以实验室/中心的形式,组织科学家团队,集中优势实施重大的科学研究计划。
基因组所成立以来,承担了“973”、科技攻关、“863”、自然科学基金和院知识创新工程等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多项重大科研任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参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独立完成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及家鸡基因多态性图谱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项目;率先在国内完成SARS病毒的基因组测序及诊断试剂研制;近年来代表国家和科学院开展了与沙特合作的“中沙椰枣基因组计划”及与吉林省合作的人参基因组图谱分析工作等,都发挥了研究所的重要作用。几年来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共发表SCI论文近五百篇。
由于基因组学的相关学科的大幅发展,基因组学对生物医学、农学、药学、环境科学的影响将会极为深远。基因组所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不断凝练科学目标,注重科研体制与管理机制创新,积极与国内外科研伙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也将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未来的10年内,力争在基因组学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使基因组所成为国内基因组学研究的领导者,成为世界著名的基因组学研究机构。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于2008年12月成立并于2009年秋迎来了首批5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目前学院承担着中国科学院材料及光电口十余个培养单位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北京集中教学阶段的培养工作,以及研究生院本部材料及光电口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全程培养工作。学生专业领域涉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五个一级学科的材料学、光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等十一个二级学科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简称测地所)成立于1957年,是我国大地测量领域最早的科学研究机构,也是中国科学院唯一从事大地测量学研究的公益性研究所,1970年归属国家地震局,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关怀下,由中国科学院恢复重建。
研究所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环境科学及其交叉领域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包括地球局部和整体运动、地球内部结构及圈层相互作用、地球系统的质量分布和迁移、大地测量在空间利用和国家大型工程建设中的应用、长江中游地区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及湿地演化与修复等。研究所设有中国科学院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实验室、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导航部和江汉平原小港湿地生态站等研究室(站)。
研究所是国务院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设有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固体地球物理学、自然地理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研究所具有国家甲级测绘资格,为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湖北省天文学会、湖北省自然资源研究会挂靠单位,并与欧、美和亚洲国家及地区的二十多个研究所或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研究所正以新的姿态立足地学前沿,推动学科发展,并满足国家国防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是由原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原中科院长春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7月整合组建而成,以知识创新和高技术创新为主线,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多学科综合性基地型研究所。
该所在以王大珩院士、徐叙瑢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在发光学、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精密机械与仪器等领域先后取得了1700多项科研成果,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经纬仪等十多项“中国第一”,向外输出2200多名各类人才,为中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曾到该所视察。
长春光机所是中科院规模最大的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1819人,包括院士4人,正高级科研人员176人,副高级科研人员314人。长春光机所是中科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设有博士点6个,硕士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在学研究生958人(其中博士生446人),在站博士后45人。长春光机所是中科院系统唯一通过军工质量保证体系考评和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单位,同时又是中科院首批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一级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主办《光学精密工程》、《发光学报》、《液晶与显示》等多种学术及信息刊物,中国光学文献数据库也建在这里。
长春光机所的科研工作分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三个层面,三者之间相互牵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形成了完整的科研体系。基础研究工作以中科院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为代表,在稀土发光、宽带II-VI族半导体发光、微腔激光、有机和无机薄膜电致发光等研究领域独具特色,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应用基础研究以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以解决光学发展中的重大前沿基础技术为长远发展方向,围绕发光学、短波光学、空间光学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既有前瞻性和自主知识产权,又有广泛
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工程技术研究以空间光学研究部、国家光学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吉林省CAD工程技术中心等为代表,承担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在空间光学领域的原理、方法探索和仪器装备的设计、加工、检测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独占优势,为国家战略性需求提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光电系统和成套技术装备。近些年来,长春光机所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中科院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已经基本建成,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该园区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新世纪里,新一代长光人将秉承先辈的光荣传统,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业绩。
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长春人卫站地处我国东北高纬度地区,主要是以对人造天体的精密观测和精密定轨为主要任务,适当开展卫星动力学基础研究。建站40余年,先后建立起来光学目视观测系统、双频多卜勒卫星测速系统、时间/频率监测系统、激光卫星测距系统、GPS定位系统。?
数据
到目前为止,长春人卫站卫星激光测距系统(SLR)为“七五”、“八五”、“九五”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中国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质量较高的观测数据。1995年以来,长春人卫站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的工作成绩一直位于中国激光测距网第一名,1996年以来,在国际激光测距网中(43个台站),长春人卫站SLR系统的工作成绩一直位于前10名,已是一个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激光卫星测距站。? GPS系统和SLR系统也是中国“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的25个基准站之一。? 长春人卫站光学目视观测系统的工作集体是“中科院人卫应用研究中心”的一支技术过硬的观测队伍。19年来,长春人卫站的工作受到中科院基础局、“中科院人卫应用研究中心”等部门的关注,观测成绩一直位于中科院人卫系统的第一名。1999年,“我国失控卫星的捕获、长期跟踪和陨落期预报”研究项目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长春人卫站排名第三。
观测基地
现在,长春人卫站已经被中科院国家天文中心定位为我国北方天文口的重要观测基地。1999年,有3人进入中科院国家天文中心创新工程“卫星激光测距及应用”研究团组。? 为了扩大我站与国际上的影响,学习国际同行的先进技术,1999年度长春人卫站先后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科学分院、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科技人员进行了关于激光卫星测距技术、GPS定位技术方面的研讨与交流。? 为支援地方经济与资源环境建设,长春人卫站利用GPS技术和设备与长春地区等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了“汽车导航定位”、“长白山火山活动的监测”和“长春旅游经济开发区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项目,并取得数十万元的经济效益。? 为实现长春人卫站长远战略目标,对全站行政科研机构进行调整,机关定岗定编,力争精干高效,科研工作突出重点。结合年轻科技人才的培养,抓好跨世纪科技队伍的建设,启用年轻科技人员担任课题组和研究室负责人,为他们提供各种国际、国内间学术交流机会。在天文系统内定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等,加快培养速度。同时,根据站内科技人力不足实际情况,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公司
长春人卫站共有2个公司,从事科研开发工作的一共有7人。中科院长春人卫站从1992年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天文科普活动,目前已为20余万人开展了各种科普活动,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999年1月与共青团长春市委等单位联合,成功地举办了全国第一届暨吉林省第六届天文科技冬令营,接待了来自黑龙江和吉林省的3000余名师生。1999年7月成功举办了吉林省暨长春市第八届天文科技夏令营,接待营员2000多人次。开展了科普讲座、图片展览、天体观测等各种天文科普活动。长春人卫站1999年12月由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999年12月由科学技术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国家教育部联合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并在1999年12月召开的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99年10月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的《天文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与研究》荣获中科院长春分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1999年通过中科院长春分院成果鉴定,申报中科院院级科研成果。? 经过几年来的大量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均年营业额达到近60万元,年平均纯收入达20万元,为科研一线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解决了多年来站经费紧张的部分难题,也免除了部分剩余人员分流的后顾之忧,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科普专业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为我站今后科普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始建于1948年12月,现有职工79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81.所区占地面积15.1公倾。 学科方向:高分子科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主要研究领域聚焦在:资源与环境领域和先进材料领域;重点开发二氧化碳资源玉米资源和稀土资源;突出发展先进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和先进功能材料。 长春应化所建有: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稀土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高分子工程实验室、绿色化学与过程实验室、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等科研平台。
共取得科技成果1200多项,其中包括镍系顺丁橡胶、固体火箭推进剂、稀土分离、热缩高分子材料等重大科技成果500余项,获国家级奖励57项、省(部)级奖励346项;培育了中科院系统第一家所办企业的境内上市公司—长春热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国内外专利970项,其中获权497项;发表科技论文10000多篇,论文总数和SCI收录引用持续位居国内科研机构前列。 长春应化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授权培养硕士、博士和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享有化学五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在学研究生613人,其中70%以上为博士研究生。 依托中国化学会,承担《分析化学》和《应用化学》二个科技核心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长春应化所的战略发展目标是:突出具有明显优势的研究领域,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将长春应化所建成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一体的国内一流综合性化学研究所,成为高分子材料和稀土材料的高技术创新基地,世界公认的著名高水平研究机构。
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科信息")成立于2001年6月,是由创立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整体转制而来,中国科学院控股的高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软件行业50强之一、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单位、四川省软件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公司主营以计算机软件为重点的电子信息领域相关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大中型信息系统工程设计与实施,信息技术培训教育与咨询服务,领域涉及计算机科学理论、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网络与通讯、办公自动化、工业自动化、现代集成制造等。 公司设有软件与通信事业部、工业计算机应用事业部、办公自动化事业部、智能机房工程分公司和自动推理开放实验室,拥有先进的研发设备和信息技术领域一流的人才队伍,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正、副高级研究员50余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70余人。并以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40多年来积累的雄厚科技实力为基础,秉承"科技兴业、服务社会"的经营理念,积极参与国家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计算机软件与通信、办公自动化、工业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创新水平,突出的综合优势和应用特色。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于1966年成立,2002年4月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2006年初进入中科院创新三期。
自建所以来,结合区位优势、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基础,面向国家山区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战略需求,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千余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解决了国家在山区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为我国山地灾害研究与防治、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山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2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出版专著愈百部,发表论文3000余篇。为充分发挥科学思想库的作用,自1996年撰写了50余份专家咨询报告和建议,为国家制定宏观决策和相关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20余份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近40份被中央有关部门的信息刊物所采用,还有近10份得到四川省政府领导人的批示。
截止目前,全所在职职工249余人,研究员38人,副研究员48人,设有自然地理学、岩土工程二级博士培养点和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土壤学二级硕士培养点,并设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岗博士生导师18名、硕士生导师27名,在学研究生154人名,其中博士生75人、硕士生79人。
科研系统有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山区发展研究中心、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和四川省山区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撑系统有科技信息与传播中心和综合测试与模拟中心;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中国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挂靠成都山地所;拥有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和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3个国家重点野外台站和元谋水土保持生态试验站、万州库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和忠县库区环境研究站3个所级台站。
主办有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山地学报》和英文季刊《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目前《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已进入SCI—E网络版;挂靠的学会有四川省地理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委会和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应有第四纪专委会。
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生物所)成立于1958年,曾先后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农业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研究所、四川省生物研究所,1978年启用现名。
成都生物所是以一级学科建所的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事业单位,也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研究领域包括天然药物、工业生物技术、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现代农业等方面。
成都生物所设有天然产物研究中心、生态研究中心、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应用与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心、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机构。天然产物研究中心以先导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和创新药物研制为主,同时开展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及结构优化研究;生态研究中心重点围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开展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和退化过程中人为干扰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机制的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重点进行两栖爬行动物分类、系统演化、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的关系、重要物种的繁殖行为学、保护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等研究;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开展农业生物新技术、新方法、创造培育主要农作物、药用植物新材料、新品种及其相关基础研究;应用与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心以工业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目标,重点开展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农业和食品安全、微生物药物及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
成都生物所建有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生态保育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川重点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环境与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筹)。
成都生物所共用实验室具有天然产物、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共用实验装备,拥有600MHz核磁、高分辨质谱、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多功能显微镜等各类先进仪器设备。该所有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国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站)、若尔盖高寒湿地定位研究站等8个野外生态站(点)。该所标本馆馆藏两栖爬行动物标本10万余号,标本的种类和数量居同领域全国第一位,亚洲第二位;植物标本20万份。两栖爬行动物、植物标本馆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成都市科普场馆、武侯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成都生物所有在职职工33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百人计划”入选者9人,高级科研人员100余人。研究所拥有植物学、动物学、环境科学、药物化学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药物化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在学研究生260余人。
成都生物所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国内众多高校、研究所、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总体战略和布局调整,由创建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整体转制组建的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于2001年6月注册成立,是一家高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并重的医药化工和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现有员工4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科技人员130余人,研究员32人,博士生导师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0余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2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5人,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1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8人。
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7月4日,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事业法人单位,是目前国际唯一的专门从事城市环境综合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位于美丽的南方海滨城市—厦门市。
研究所目前拥有环境科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招收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的硕、博士研究生和生态学硕士研究生。
一.主要任务
1.面向国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际城市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沿,在城市生态、环境与健康,城市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环境治理工程与循环经济,城市规划与环境政策等领域,开展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示范。
2.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现代研究所制度,建立有利于知识转移与技术转化的管理机制,建立与区域创新体系各单元联合合作的有效方式,建立面向城市生态与环境科技发展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
3.结合重大科技任务引进优秀人才,结合科技创新实践培养学术人才,结合知识转移与技术转化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训管理人才,成为城市生态与环境研究领域人才高地,成为区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
二.研究重点领域
1.城市生态健康与环境安全
(1)城市生态健康系统分析与监测;(2)城市环境复合污染机理与效应;(3)城市环境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4)城市环境分析技术与方法
2.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
(1)城市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2)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3)城市大气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4)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5)高效环境材料制备技术;(6) 环境生物技术
3.城市环境工程与循环经济
(1)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与示范;(2)生态产业工程与示范;(3)城市生态环境技术集成与示范;(4)城市循环经济建设模式示范
4.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
(1)城市环境与全球变化;(2)城市发展与城市安全;(3)城市环境地空技术与数字城市;(4)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技术;(5)数字环境学的理论与应用;(6)城市环境管理与政策
三.公共平台建设
研究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拥有“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水环境安全与水质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厦门生物产业技术研究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仪器设备实验中心已通过国家实验室资质认可。
四.对外合作
研究所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及香港、台湾的高水平研究机构保持着频繁的交流和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与英国阿伯丁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
五.人员规模
研究所人员规模为760人,其中工作人员410人,研究生300人,博士后、客座人员及访问学者50名。研究所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人、“引进海外杰出人才”8人、国家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2人、博士生导师 24人,在国际组织任职 12 人次。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3月,当时定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后几经更名,1962年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六十多年来,大连化物所通过不断积累和调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998年,大连化物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经国家批准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2010年8月,大连化物所在“创新2020”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将所发展战略修订为“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坚持资源环境优化、生物技术和先进材料创新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
大连化物所共有11个研究室,包括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从事重大项目研发的研究室:燃料电池研究室、化学激光研究室和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6个从事应用研究的研究室: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精细化工研究室、应用催化研究室、现代化工研究室、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和生物技术研究部。这些研究室由50多个方向明确、研究工作各具特色的研究团队组成。另外,大连化物所还建有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3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与国外著名大学、公司和研究机构联合设立了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法可持续能源联合实验室、中德催化纳米技术伙伴小组、中韩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和DICP-BP能源创新实验室等十几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自建所以来,大连化物所造就了若干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及一大批高素质研究和技术人才,先后有15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引进百人计划39名。截止2010年底,全所共有职工97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844人,研究员114人,副研究员233人。大连化物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培养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具有化学和化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审批权,截止2010年底,共有博士生导师78人,硕士生导师102人,在读研究生74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90人,硕士研究生253人。已培养研究生1687名,其中博士955名。设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67人。
1956-2010年大连化物所取得科研成果650多项,曾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1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奖励82项,中科院、省部级一等奖63项。
1950-2010年发表论文总数12148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1260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发表SCI论文5869篇,8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Angew. Chem.、JACS等学术刊物以及相关学科顶级刊物上。出版科技专著54部。
截止到2010年底,我所累计申请专利2556件,其中发明专利2387件,累计专利授权124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88件,累计申请国外专利200多件,其中PCT申请80多件,获得国外专利授权30多件。
大连化物所主持出版国内催化领域和色谱领域核心期刊《色谱》和《催化学报》以及英文学术期刊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天然气化学),其中《催化学报》和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天然气化学)被SCI-E收入。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原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1950年1月,中国科学院将气象、地磁和地震等部分科研机构合并组建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66年1月,根据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决定将气象研究室从地球物理研究所分出,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所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研究气象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目前已发展成为涵盖大气科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大气科学综合研究机构。
大气所主要研究大气中各种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研究在青藏高原、热带太平洋和我国复杂陆面作用下东亚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机理、预测理论及其探测方法,以建立“东亚气候系统”和“季风环境系统”理论体系及遥感观测体系,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为天气、气候和环境的监测、预测和控制提供理论和方法。大气所确立的知识创新工程三期重点发展的六大学科领域为:东亚季风系统动力学,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和气候预测理论,亚洲季风环境变化集成研究与有序人类活动,大气化学、大气环境变化及其预测理论,中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气候环境遥感理论,高影响天气物理、动力与可预报性理论。
2010年,大气所制定了“十二五”和“创新2020”发展战略规划,初步确定了“十二五”发展战略思路,即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计划为指导,以“四个一流”(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人才)为根本要求,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过渡,重点解决一批关乎建设小康社会国计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在国内大气科学和气候变化研究领域起“火车头”作用;在国际学术界达到先进研究机构的行列;继续保持为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中的优秀研究所。
大气所现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5个所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院重点实验室包括: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所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包括: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季风系统研究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大气分中心。另外还设有信息科学中心,在河北香河、兴隆和吉林通榆设有野外综合观测站。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挂靠在大气所。目前,大气所拥有SGI F4000超级计算机集群服务器系统、一座用于研究城市大气污染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的高325米的气象观测铁塔以及边界层遥感探测系统和中层大气探测系统等设备。
截至2010年底,大气所共有在职职工404人(项目聘用70人),其中,科研人员297人,科技支撑人员34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欧亚科学院院士3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6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全所进入创新岗位215人。
大气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共有在学研究生428人,其中博士生259人、硕士生169人;有在站博士后23人。
2010年,大气所共有在研项目462项(包括新增项目92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6项(新增2项),承担课题39项(新增18项);承担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及专题11项(新增3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的课题及专题33项(新增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3项(新增43项),其中,重大项目课题1项,重点项目10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杰青B类)1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4项,重大研究计划3项,面上及其它项目111项;承担中国科学院项目及课题48项(新增7项),其中,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创新项目群2项,重大项目课题13项,重要方向项目14项,重要方向项目课题16项,技术百人和百人计划项目各1项,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项;主持公益行业气象专项项目7项(新增2项),参与项目23项(新增14项);承担军工、部委及地方委托等课题140多项。
2010年,大气所科研工作取得多项重要进展。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的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为国家提出了主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建议,获得中央领导的实质性批示;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立足国家需求开展对影响我国的高影响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测研究,明显高于世界现有台风预测水平,预测模型已先后参与我国每年的气候预测会商,并将结果提供业务部门参考,研究成果最大可能和最高时效地实现了向业务使用的转化。2010年度,大气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陆地碳收支评估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联网观测与模型模拟系统”,排名第三),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二)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665篇,其中SCI(E)收录论文336篇,EI收录论文19篇,国内核心期刊收录论文242篇,出版论著5部。穆穆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王会军研究员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陈文研究员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王林博士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王自发研究员获首届“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荣誉称号。
2010年,大气所与深圳市气象局、北京市科委、中国国电集团等单位开展院地合作,取得良好进展。通过资料同化技术和集成预报技术,建立了适用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集合预报系统,对2010上海世博会期间可能出现的空气污染进行预测预警,为世博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010年,大气所在研的国际合作项目共30多项,其中,由中国发起和领导的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第一个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季风亚洲全球变化区域集成研究计划(MAIRS)”进入重要实施阶段,在干旱-半干旱带研究、超大城市带研究、高山带研究、模式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与国外机构新签署2个合作协议。共举办了14个国际会议。全年共执行156项出访任务、出访287人次、来访512人次。引进国外“千人计划”1人,招收外国留学生2人,新增与国外联合培养研究生16名,目前共27名。廖宏研究员当选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成员,目前全所共有44个国际组织任职。
大气所是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太平洋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大气环境学委员会、统计气象学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主办的刊物有:《大气科学》(中文版)、《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SCI收录)、《气候与环境研究》(中文版)、《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英文版)。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于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
地理资源所战略定位是:通过对陆地表层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人流和信息流的综合分析,研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陆地表层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迁移转化规律与形成演化机理,及其与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地球表层系统和人地系统动态机制及各组成要素间相互作用机理;发展以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陆地表层系统与人地系统综合集成研究方法。与此同时,在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持下,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瞄准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生态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国家需求,在资源持续利用、环境整治、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地球信息与数据集成及信息共享等领域,开展综合性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解决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相关重大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资源所确立了7个重点学科领域,包括自然地理与全球变化研究、人地系统与区域发展研究、自然资源研究、地球信息机理与系统模拟、陆地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研究、生态系统综合研究、农业政策研究。根据学科布局,研究所科研组织体系由3个研究部、3个重点实验室和1个研究中心构成,即自然地理与全球变化研究部、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部、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部、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在其体系内组建有26个学科团队(研究室、中心、站)。
截至2009年底,地理资源所共有在职职工572人,流动人员1007人,离退休人员534人。在职职工中,其中科技人员310人、科技支撑人员7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18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66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全所进入创新岗位人员389人。流动人员中,有高访客座人员47人,项目聘用人员194人。
地理资源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地理学一级学科与自然资源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农业经济管理4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生态学、气象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地理学和生物学(生态)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研究生导师18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6人、硕士生导师107人),在学研究生635人(其中博士生398人、硕士生231人、外国留学生5人、台湾籍学生1人),在站博士后126人。
2009年,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研项目657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项、课题10项,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1项、专题课题18项、重点项目课题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1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项、课题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1项、面上项目116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1项、重要方向项目27项、其他项目16项,国家科学技术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经费在100万以上的其他国际合作项目14项,国家部委委托项目8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20项。
2009年新增项目219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项、课题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5项,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专题课题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6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13项、其他项目5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电子政务项目1项,经费在100万以上的国际合作项目3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11项,另有一批部门、地方及国际合作项目等。
2009年,地理资源所主持完成的“中国 1:100 万数字地貌图研究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建成国际上第一个国家级地貌数据库共享系统,并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1:100万)》;“中国地域空间开发的理论体系研究及重大规划实践研究集体”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另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5项。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SCI 和SSCI刊物收录论文230余篇、EI及ISTP论文70余篇。出版科研著作40部。主持和参与起草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5项。申请专利49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完成5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新增在研转移转化项目42项,已转移转化项目21项。与重庆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8家地方政府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中科院院士关于警惕借各类“新区”建设规划之名实施大规模“造城”的建议》等34份咨询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或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刊物采用。
孙鸿烈院士获“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称号,苏奋振、梁涛研究员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李栓科研究员入选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王金霞研究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地理学报》荣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称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奖。
2009年,地理资源所国际交流与合作进展良好。派出参加各类国际交流合作活动人员358人次,接待外国科学家347人次,主办6个国际研讨会和3个两岸会议,新争取国际合作项目30个。国际型人才引进和推出工作初见成效。获得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和“外籍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的资助,先后2批引进7位外籍研究员和3位外籍青年。孙鸿烈院士获意大利马约拉纳和平奖,李召良博士荣获法国功勋金质奖章,夏军研究员当选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主席(2010-2012年),这是IWRA历史上中国学者首次当选主席一职。
地理资源所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的挂靠单位。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全球碳计划亚洲区域办公室和全球土地计划北京节点办公室等12个国际组织或科学计划的相关分支机构设在该所。主办的刊物有《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地球信息科学》、《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中国国家地理》、《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等。
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66年2月,先后建立和发展了地球化学的多个分支学科及其理论体系,为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内外地学界占有重要地位。2001年被中国科学院批准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所。该所围绕国家战略要求,瞄准学科国际前沿,主要开展资源、环境地球化学的基础研究,努力把研究所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
目前拥有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地球深部物质与流体作用地球化学研究室。主要在矿床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地球深部物质与流体作用地球化学和天体化学等重点领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建立和完善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研究所目前有在职职工349人,(含不在编聘用人员39人),其中科技人员209人,中科院院士1人,研究员46人,副研究员47人(副高级职称74人),中级科技人员78人。院批准创新岗位158人,现已基本招聘到位,其中45岁以下160人,具有博士学位125人,硕士学位19人。有流动人员31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31人,硕士研究生138人,博士后31人,客座人员13人。
全所现有连续流质谱仪、稀有气体同位素质谱仪、高分辩色质联用仪、等离子体质谱仪、多道能谱仪、气相色谱仪、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等大型仪器设备40余台(套)。新购置了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激光拉曼光谱仪、X荧光光谱、球形压力机系统等大型仪器。有馆藏书刊约122000册(件)。其中英文图书15000册,中文图书23000余册,期刊74000余册。以及各类资料约31000余件。
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国家、中国科学院及其它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和国家攻关项目(课题)10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丰硕的成果。已出版专(译)著1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00余篇,“九五”以来发表的SCI论文近200篇,其中2001年40篇。获省、部委级及其以上科研成果奖224项(国家级奖49项,中科院奖133项,省部委级科技成果奖42项)。
研究所围绕学科优势,先后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与研究机构开展了科技学术交流与合作,共派出600余人次的专家学者到世界上先进的实验室学习和合作,邀请了510余人次国外的专家学者来我所访问和工作。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是挂靠在我所的全国一级学会。现有专业委员会22个,会员6900余名。每年召开学术会议6~10个。1982年代表中国加入了国际矿物协会、国际地球化学和天体化学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有《矿物学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地质地球化学》和《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四种,均进入了我国重要的检索系统。
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于1999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升格而成,并于同年5月纳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地球环境研究所从国家和社会紧迫需求中凝炼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开展我国大陆环境变化的历史、规律和趋势,环境变化的过程和机理,地球环境科学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创新三期中将努力实现三个重要转变:实现从“过去全球变化研究”到“过去与现代相结合的全球变化研究”的转变;实现“从季风环境到季风-干旱环境”乃至“区域与全球变化研究相结合”的转变;实现“从自然过程到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过程”的转变,争取把我所建设成为国际高水平的大陆环境科学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根据中国科学院资环局、人教局建议和地球环境所知识创新工程三期任务的战略重点,研究所对学科方向进行了调整和凝练,将科研布局整合为当前的4个研究室:古环境研究室、现代环境研究室、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和加速器质谱中心;研究所同时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连续五次被国家科技部、国家基金委评为“优秀实验室”,是我国地学领域2个享此殊荣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2004年,该实验室又被授予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称号。
多年来,地球环境研究所及其前身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在“东亚环境变迁的季风控制论”、“青藏高原隆升及其气候效应”、“气候突变事件”、“大气粉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策”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2001年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评估中,研究所人均“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位居全院第二,居资环系统首位。据《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和资源环境信息中心2005年度报告》统计,地球环境研究所2002-2004年人均发表SCI论文数为2.88、3.08、3.16篇/年,连续三年居资环系统首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评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通知》中,地球环境研究所近10年获基金项目资助率达到了55%(申请项目数71项,资助项目数39项),居全国200余家大学/科研机构的首位。
近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科研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代表性的成果是:在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二期工作中(2001-2005年),地球环境研究所在亚洲大陆环境系统演化及其与全球变化关系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东亚大陆环境及世界范围内的季风环境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地位,一些成果达到该领域的世界前沿水平;此外,研究所在Nature和Science共发表论文5篇,使我所科研人员参加的工作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达到了平均1篇/年;同时,研究所还抓住东亚沉积类型多样,覆盖环境单元广泛的地域优势,通过大陆环境科学钻探工程,为我国大陆环境领域研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原始研究材料,钻取了各类环境单元的岩芯样品达6000余米。
地球环境研究所现有职工7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14人、副研究员和其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人;客座流动人员50余人。形成了一直由国际、国内两个科学家群体组成的科研队伍。在青年科学家队伍中,7人先后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为百人计划获得者,5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地球环境研究所拥有先进的高精度实验系统,主要大型仪器包括:加速器质谱仪、超导磁力仪、MAT-252质谱、X衍射仪、X荧光光谱仪、碳分析仪、ICP-MS质谱、低本底液闪仪、激光粒度仪、热释光/光释光测年系统、常规及小样品AMS制靶系统、树轮宽度/密度仪及配套的影像系统、荧光/偏光显微镜和生物高清晰电视影像系统、多种型号气溶胶采样仪、Internet和局域网络系统及工作站。
研究所图书馆现有藏书近4000册,中文期刊150余种,外文原版期刊Nature、Science等5种,并已建成图书期刊的微机检索系统。
研究所现有第四纪地质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
地球环境研究所开展广泛的国内、国际合作,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来所长时间研究和工作,具有很高的国际化研究程度。目前已与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地震局等二十多个单位,以及美国、英国、法国、奥地利、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荷兰、韩国、俄罗斯、瑞典、香港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关系。
研究所将进一步以“地球环境”为中心,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瞄准国际科学前沿,追求原始科学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争取将研究所建成独具特色的大陆环境研究的世界一流研究所,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贡献。
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地学院)于2002年9月由其前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学教学部更名成立。遥感科学家徐冠华院士出任首任院长至今,现任常务副院长为魏东平教授,副院长为章文波教授,党总支书记为张健教授。 迄今为止地学院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研究生人数最多的二级学院, 2002年更名时共有600余名研究生在玉泉路园区学习,超过当年该园区研究生总数(2700名)的五分之一。目前地学院有学生近700人,仍为研究生院学生数最多的学院之一,这些学生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等所属院所,共24个培养单位;主要分属于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地质学、海洋学、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7个一级学科,16个二级学科;培养单位教师及兼职教师300余名,其中两院院士20余人。目前,地学院有专职教师20余名,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0人,其中年龄50岁以下的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2003年10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成立,拥有全国第一个计算地球动力学博士点,它是地学院开展地球科学相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石耀霖院士任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陈永顺教授和密苏里大学刘勉教授任副主任,陈运泰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该实验室着力于计算地球动力学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地球动力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震学、遥感应用以及构造物理学;拥有工作站和PC计算集群等计算设备,可以进行有限元并行计算、格点固体模拟以及实时地球物理数据传输和分析;主要依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基金等进行运作。该实验室对全球地球科学家开放。 最近几年,通过互派访问学者等计划,与明尼苏达大学、东京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密苏里大学和圣地亚哥超级计算中心等多所大学的相关院系或研究所之间建立了稳定持续的学术合作;通过研究生院实施的夏季学期制度,邀请了数十名海外教授开设地学相关学科的前沿与进展课程,并数次举办计算地球动力学及交叉学科领域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本院曾是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IASPEI)下的地震灾害、风险和强地面运动(SHR)委员会和中国委员会的挂靠单位(2003-2007),经过多途径的努力,地学院已经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国际合作基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承担着中国科学院全部研究生的培养重任,地球科学学院已经成为中国地球科学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的重要基地。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999年6月由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两所整合而成。整合前的两个研究所都有长达50余年的历史和丰厚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地位。2004年将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的电离层研究室整体调整到所。整合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研究所现有在职人员480人,其中科技人员29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科研人员215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7人,国家“千人计划”3人。研究所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有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二级学科的博士、硕士培养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和地质工程三个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读博士生、硕士生近550多人,在站博士后约100人。
研究所是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综合性学术机构,以固体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整合以来,研究所在科研布局上基本形成了地球动力学、环境与灾害、能源矿产“三足鼎立”的研究格局,共设有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岩石圈演化、青藏高原、工程地质与水资源、油气资源、固体矿产资源、新生代地质与环境、地磁与空间物理等8个研究室;建有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国家空间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及工程地质力学、矿产资源研究、地球深部研究、油气资源研究、兰州气体地球化学、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等6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另外在干旱区环境演化与全球变化、地球磁场与地球外核动力学、俯冲碰撞造山的岩石学过程、青藏高原东部隆升的深部结构与地表过程响应等研究方向上建成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研究所配置了开展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大型观测和测试分析仪器,形成了地球物质成分与物质性质分析、地球深部结构观测、地质年代学测定、空间环境探测、古环境数据分析、数据处理计算等观测、实验、分析系统。此外,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还拥有固体组成分析、气体组成分析、有机组成分析、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分析、古地磁和物相分析、样品前处理系列等高水平大型仪器设备,为地球科学测试、观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条件。研究所还在漠河、北京、三亚建有地磁观测台站,在南极建有地球物理观测研究台站。
目前,研究所承担了600多项各类科技项目,其中国家重要项目200多项,其他项目400多项;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约6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55篇。
研究所图书馆目前藏书约35000余册,中外文学术期刊现刊350种,电子数据库20个,电子期刊及其他网络资源数十种,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的交流。
研究所主办的国家一级学术刊物有:《地球物理学报》(SCI收录)、《岩石学报》(SCI收录)、《第四纪研究》、《地质科学》、《工程地质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沉积学报》和《天然气地球科学》。研究所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等三个国家一级学会的挂靠单位。此外,甘肃省一级学会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挂靠在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于1958年在北京开始筹建,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从事电气科学研究的唯一国立研究机构。
创建50多年来,电工所一直承担着国家能源与电气领域的战略高技术发展及电气科学前沿研究的任务,在电力系统稳定性、电力系统自动化、大型电机、高电压技术、电工测量仪器、电弧风洞技术、大型电感储能技术、电火箭技术、微特电机、特种电源、电加工与离子束加工、计算机应用、数控机床、超导磁体系统、磁流体发电等方面取得了科研成果500余项,其中100余项已在多个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先后获得国家和中国科学院及其他部级奖励100余项。
近10年以来,我所进一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学科前沿,不断加强新能源、智能电网及电力节能方面的高技术研究开发布局,不断加强电气科学与材料、信息、生物和纳米科技等方面的前沿交叉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国内新能源利用、智能电网、电机与电力电子及电气驱动、应用超导技术及电气科学前沿交叉等领域的核心与骨干研究机构,在国际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在大型电机蒸发冷却技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并网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微型电网及储能、电动汽车及轨道交通的牵引供电与控制技术、脉冲功率技术、电磁推进技术、超导电力技术、超导磁体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电子束曝光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实用化的技术成果,在太阳能电池、超导材料、生物电磁学、微纳米加工等方面取得了多方面重要的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
多年来,电工所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交流。近10年来,成功主办(承办)了电磁场、磁流体发电、电机及系统、可再生能源、电气驱动、应用超导及低温工程等领域10余次重大的国际学术会议。
研究所现设有9个研究部,分别是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部、电力电子与电气驱动技术研究部、电力设备新技术研究部、电力系统新技术研究部、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部、应用超导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部、微纳加工技术研究部、前沿探索研究部;拥有4个院重点实验室,1个检测中心,1个咨询与培训中心,8个联合研究实验室;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各1名。
1977年,当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电工所按照中科院部署,在同年下半年启动研究生招生工作。1981年,电工所被国家批准为首批学位授予单位;2000年,电工所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电工所整体水平排名位列全国科研院所第一。
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子所)创建于1956年,是我国第一个综合型电子与信息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事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两大支柱领域和五个重点领域:两大支柱领域分别是微波成像技术和微波电真空技术,五个重点领域分别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电磁探测技术、高功率气体激光技术、MEMS传感器技术和可编程芯片技术。研究所下设10个研究部门,包括微波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方基地)、高功率微波源与技术院重点实验室、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院重点实验室、高功率微波与电磁辐射院重点实验室、空间行波管研究发展中心、高功率气体激光技术部、航天微波遥感系统部、航空微波遥感系统部和可编程芯片与系统研究室。
在微波成像技术方面,电子所于1979年9月17日获取了我国第一幅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时至今日,电子所已发展成为国内星载SAR、机载SAR以及遥感信息处理领域最重要的研发机构之一;在微波电真空器件方面,电子所研制的器件已成功应用于卫星、雷达、火箭和大科学装置等整机系统,其中大功率速调管和空间行波管研究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电子所已成为我国微波电真空器件研制和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方面,电子所的卫星遥感地面处理系统技术、总体技术以及卫星遥感图像解译的业务化应用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地球探测方面,电子所面向国家需求,正在开展嫦娥三号测月雷达、探地雷达、穿墙成像雷达、地球物理电磁勘探装备、电离层探测与成像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高功率气体激光器的高重复频率脉冲CO₂激光研究、高功率可调谐脉冲CO₂激光技术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可编程信号处理器件与技术方面,电子所自主研发成功高端可编程芯片“慧芯1号”和“慧芯2号”及其应用软件,处于国内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研究的领先地位;电子所研制的电场传感器、SPR生化分析系统、小型固态pH传感器、生化微传感器集成芯片系统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
自建所以来,电子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9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电子所共有在职职工927人,流动人员504人(客座研究员7人),离退休人员758人。在职职工中,科研人员493人,科技支撑人员25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60人,国防杰出人才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3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享受政府津贴16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卢嘉锡人才奖获得者5人。
电子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及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共有在学研究生497人,其中博士生229人,硕士生268人;有在站博士后3人。
电子所已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与电子所进行国际互访的专家学者达百余人次。电子所多次成功地主办了国际和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会议。电子所编辑出版的《电子与信息学报》、《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在国内外发行,享有较高的声誉。此外,中国电子学会电子线路与系统分会和中国质量协会科学技术分会挂靠在电子所,通过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来推动我国电路与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改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质量工作。
电子所始终致力于在其各个研究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今后,电子所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努力的工作,为电子科学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人类的进步做出新贡献。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与农学研究机构,成立于1958年8月。2002年3月,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是博士、硕士研究生授予单位。2005年圆满完成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创新工作,通过科学院的考核评估,顺利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创新行列。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要发展方向是:针对湿地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和国家对湿地生态、资源与环境的战略需求,结合东北地区农业生态与现代农业发展态势,以湿地科学研究为特色和优势学科,以湿地生态环境和区域农业生态为重点研究领域,以重点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地理遥感信息和东北区域发展等学科领域研究,系统开展资源、环境、生态、现代农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湿地生态与环境、区域农业生态、地理遥感信息、区域发展。设有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包括湿地生态过程实验室、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水资源实验室、环境分析与评价实验室)、区域农业研究中心、地理遥感信息研究中心、东北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黑龙江海伦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
科技创新中,在黑土退化过程和驱动因子、苏打盐渍土水盐运移特征与空间变化规律、湿地垦殖后的环境效应、黑土农田Cd、Pb、As的含量及空间分异规律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建立了黑土培肥、苏打盐碱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无公害粮豆生产、区域综合农业节水等多项技术体系,构建了黑土肥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农业土地资源数据库,提出了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布局和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初步方案,为东北区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和技术支撑;并且培养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的区域农业研究队伍;技术的应用推广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总体要求,2006年研究所完成了科研、管理及支撑系统的组织结构调整,坚持人才强所的指导思想,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才能的人文环境,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机制,坚持引进人才与所内培养相结合,实现了岗位人员的聘任。
国际合作不断深入,研究所与德国马普学会化学研究所、俄罗斯太平洋地理研究所、日本地球环境综合国立研究所、日本北海道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水土研究中心、韩国国家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分别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就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机制。
野外试验站创新能力建设有重大突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和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2006年成为国家级野外试验研究站。
主办的学术刊物有:《地理科学》、《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湿地科学》、《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挂靠学术组织及学会有: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中国生态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吉林省地理学会、吉林省遥感学会和吉林省环境学会环境地学专业委员会。
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是以动物科学基础研究为主的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主要定位在围绕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及其人与自然协调并存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和科学问题,在珍稀濒危动物保护、有害动物控制、资源动物可持续利用、动物疾病预警与防控、生殖与发育生物学、动物系统学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
近年来,多位国家领导人和中国科学院及各部委领导到动物研究所视察工作,对研究所发展战略、学科目标凝练、园区建设、科研进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重要指示。
目前动物研究所在编人员354人,其中院士2人,973项目/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百人计划”引进人才27人(含按百人计划管理的人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院级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院级优秀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5人。
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不断深入,动物研究所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日趋频繁。每年有几十位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访问动物研究所,并以合作研究、学术报告等形式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动物研究所在科学普及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和倡导科学思维等方面,成为我国现代科学文明与创新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地。
动物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有《Insect Science》、《Integrative Zoology》、《Current Zoology》、《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动物学杂志》、《应用昆虫学报》共 7 种。其中《Insect Science》、《Integrative Zoology》、《Current Zoology》是SCI收录的期刊,其他 4 种刊物为我国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自 2002 年起,动物研究所出版内部刊物《动物研究所所刊》。
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对地观测中心)是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它由卫星遥感中心、航空遥感中心、空间数据中心、数字地球实验室4个科技机构组成,是运行与研究结合的综合性研发机构。它的组建,是中国科学院为了更好应对国际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发展潮流、贯彻中国陆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整体部署、建设好航空遥感系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措施,是为实现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空间科技等基地提出的战略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
对地观测中心旨在开展航空航天对地观测系统的高质量运行和数据服务,保证卫星地面系统的规范、高效、高水平运行建立我国系列化、全时空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库,实施新型数据管理分发方式和网络服务,向国内外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保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航空遥感系统”的高水平运行,组织好航空遥感飞行试验,坚持公益性飞行和数据共享原则,为多用户提供高性能综合对地观测信息支持;进行新型遥感器的探索,综合对地观测前沿技术研究与围绕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建设的应用示范,实现在时间、区域、领域三个层次上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国家空天对地观测领域的发展;配合制定中科院及国家对地观测信息科学技术与数字地球发展战略规划,组织论证并协调该领域重大项目,建设高水平基础技术设施,开展航天、航空和地面各种数据集成与分析,形成面向科技界、大众和政府的强大演示能力,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未来发展中,对地观测中心将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统筹规划实施航天与航空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存储与分发工作,研究新型对地观测前沿技术和信息处理方法,建立并完善遥感数据标准,构建遥感数据库和遥感信息库。以遥感信息为基础,结合其它信息资源,构建面向全球、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应用的数字地球科学平台,最终将对地观测中心建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研发机构,并在一些领域走在国际前列,成为国家对地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做出特有的贡献。
战略目标与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在中科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中科院航空遥感中心和数字地球实验室基础上组建,于2007年8月27日成立,为研究与运行相结合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主要开展航天航空对地观测系统的高质量运行和面向政府、行业、地区的数据服务,进行对地观测前沿技术探索和应用示范,研究数字地球科学理论、关键技术和在全球、国家及区域三个层次上的综合应用,建设数字地球科学平台。
战略目标
建设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存储与分发航天、航空遥感数据和图像能力的运行系统;开展综合性对地观测前沿技术研究;构建专业化、系统化、集成化、标准化、实用化的遥感数据库和遥感信息库,建立国家遥感数据与信息档案中心;以遥感信息为基础,结合其它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研究。作为国家对地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持,在空间地球信息科学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作出特有的贡献。
重点研究方向
1、地球空间信息探测机理与方法;
2、数字信号获取与地面处理技术;
3、高性能地学计算与网络化数据工程;
4、空间数据同化理论与技术;
5、地球系统空间模型;
6、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及其综合应用。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简称福建物构所)创建于1960年,是国内外有特色、有影响的我国结构化学和新晶体材料的重要综合研究基地之一。
福建物构所现有职工35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吴新涛院士、洪茂椿院士);研究员48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44人。是国家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学博士生136人、硕士生179人、博士后8人、博士生导师38人。先后有九位研究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七位研究员入选首批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批优秀年轻的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
福建物构所研究系统下设8个研究室:结构基础研究室、材料化学与物理研究室、纳米材料研究室、应用化学研究中心、化学生物学研究室、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室、激光工程技术研究室、晶体材料研究室。同时根据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建成5个科技创新平台: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纳米材料重点(工程)实验室和激光工程技术集成研发基地(筹)。
建所以来,共有228项科技成果获得各类科技奖励,其中问鼎国家科技三大奖及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1项、中国发明专利金奖2项。截止至2007年,我所SCI收录论文数连续五年、SCI被引用论文篇数连续四年名列全国科研机构前十位。
近几年来,福建物构所前沿基础研究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尤其是洪茂椿院士、吴新涛院士和曹荣研究员分别以无机化学前沿研究的评述性专章被收入国际学科性重要出版物、多篇论文进入ESI顶级引用率以及有关论文连续入选ISI“十大化学热门文献”等,在国际上产生积极影响并受到国际权威机构的赞赏。
福建物构所积极参与和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积极发挥中科院在闽的窗口和纽带作用,通过项目带动战略,为提高福建省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3月,福建省批准依托福建物构所,联合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同行的优势组建“福建光电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5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正式组建“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4年以来,批准实施了以福建物构所为牵头单位的多项省重大科技专项,包括“新材料与器件”、“光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太阳能电子材料与器件”等,加快促进了福建光电子材料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由福建物构所控股的福建福晶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世界一流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和器件的产品,于2008年3月成功上市。福建物构所对推进福建的社会经济、科技的和谐快速发展,加快福建省全面小康社会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福建物构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备购置、基础建设等方面保持较大投入力度。2001年以来,仪器装备总投资8581万元,目前有各类科研仪器4872台,总价值达1亿多元,其中价值20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有7台,为所里的科研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福建物构所出版的刊物有中英文版《结构化学》(收入SCI),影响因子为0.548,是国家一级学术刊物。图书馆藏书45000余册,期刊400余种13万余册。
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我国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技术的研究开发、先进射线技术及射线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她的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称物理所、原子能研究所,1973年2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历任所长张文裕、叶铭汉、方守贤、郑志鹏、陈和生。
截至2010年底,高能所共有在职职工1204人。其中科技人员660人,科技支撑人员217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59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71人;全所进入创新岗位746人。共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5人,“西部之光”人才入选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
高能所是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中长期发展目标是成为有显著影响力的世界粒子物理研究中心,成为我国相关大科学装置发展的骨干力量,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度开放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型研究基地。主要学科方向是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技术研究和先进射线技术及应用研究,并兼顾核分析技术及交叉学科研究;优势研究领域是高能物理、粒子天体物理、同步辐射及其应用、加速器物理及技术、核分析技术。
高能所建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建),以及3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分部)、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与国家纳米中心联建);下设实验物理研究中心、粒子天体物理研究中心、理论物理室、计算中心、加速器技术研究中心、多学科研究中心、研发中心等7个研究单位;拥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北京同步辐射装置、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等大型科研装置。
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和对撞成功,为我国粒子物理研究和同步辐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使高能所从此成为世界八大高能物理实验研究中心之一,在τ-粲物理实验研究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1990年运行以来已得到一批在国际高能物理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例如: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DS粒子衰变常数的首次与模型无关的直接测量、J/Ψ粒子共振参数的精确测量、R值测量、发现可能的新粒子X1835等等。2008年7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按进度、按指标、按预算、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并于2009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至2011年4月,其主要性能指标亮度为改造前的60多倍。它的建成是中国高能物理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是国内唯一的广谱辐射源, 有5个插入件,13条光束线和14个实验站,每年为国内外的研究单位提供2000小时专用机时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在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地矿、石化、环境科学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同步辐射实验方法的优势,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实验成果。
2007年10月正式开工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将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参数θ13。它的精确测量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θ13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未知参数之一,其数值的大小决定了未来中微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并且或许与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有关。2010年底,土建工程接近尾声,探测器组装工作全面展开,2011年夏天1号实验厅的探测器将正式开始取数。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2011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散裂中子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5月中科院正式批复初步设计及概算,工程将在2011年9月正式动工。预计于2017年前后建成。建成后,CSNS将进入世界四大散裂中子源行列,成为发展中国家拥有的第一台散裂中子源。
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此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中日合作建成的西藏羊八井广延大气簇射阵列是国际四大超高能γ天文和超高能宇宙线研究阵列之一。中意合作ARGO实验使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在本世纪初仍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我所研制的γ爆探测器搭载神舟二号留轨舱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探测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2010年正式立项,是中科院率先启动的四个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之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第一个卫星工程项目。
核分析开放实验室主要开展中子活化分析、质子激发的X射线分析、离子束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穆斯堡尔谱、正电子湮灭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工作。
高能所研制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于1993年5月实现受激辐射,同年12月实现饱和振荡,从而使我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跨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继美国、西欧之后又一个获得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国家。
高能所与世界几十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参加大型高能物理实验国际合作,并依托北京谱仪、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项目,成功组织了以我为主的大型国际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和高技术发展。为满足高能物理国际合作的要求,高能所早在1986年就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国际计算机通讯线路,1988年成为我国在国际互联网第一个节点,1994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WWW网站,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到2010年,高能所网络出口带宽已达到10Gbps,建立了安全完善的网络服务系统。高能所建立的数据密集型网格平台处于国内外先进行列,成为全球高能物理网格 WLCG 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至今,高能所获奖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共16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绕月工程(成员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高能所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智力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优势,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积极创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平台,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工作,将先进加速器技术、核探测技术转化为高科技产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正式通过专家验收的10MeV/15Kw电子辐照加速器和大型工业断层扫描设备等。目前研发中的项目有各类型的工业电子辐照加速器、高精度断层扫描设备、PET、医用加速器、加速器射线源、电子帘、加速管等。
高能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1996年物理学被首批批准按一级学科授予学位。现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无机化学、生物无机化学6个理学博士(硕士)培养点;有核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2个工学博士(硕士)培养点。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有材料工程、动力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与通讯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计算机技术6个专业。1985年被首批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442人、在站博士后62人。高能所从1978年开始至今共招收培养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生1700余人。1982年成功地培养出我国第一位理学博士,此后,又培养了我国第一位博士后科研人员。
工程教育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二级学院,其前身为成立于2001年的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应用研究中心挂靠在工程教育学院;中国(双法)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工程教育学院。
多年来,学院一直坚持“博学笃志 格物明德”的校训,崇尚“尚德,进取,责任,包容”的理念,凝聚了一批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国内外大型工程企业资深人士以及国外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科技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工程管理人才。
根据这一定位,学院充分挖掘整个科学院系统的研究成果、专家和资源,借鉴与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围绕“实用型、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要求,大胆开展教育创新,逐步形成了“科研、教学、应用”三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2004年成为国内首批正式举办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的院校之一,并被推举为全国工程硕士项目管理领域华北区招集单位。
目前学院开设有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项目管理、物流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招收与培养专业相关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在职与全日制工程硕士。
学院目前拥有任课教师68人,其中56人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相关院所及其他高校,12人来自产业界。拥有学校论文指导教师119人,企业论文指导教师三百余名。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等建有长期合作关系。
通过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及企业合作,学院成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应用研究中心,将研究生培养与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相结合。中心目前下设应急管理与视频技术研究组,开展应急决策与优化、应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智能环境感知及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研究。
学院现正不断加大在教学实验室上的建设力度,拓展与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合作领域,开展课程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提供、优秀学生推荐及科研合作等多层次合作,提高自身的教育与科研水平,为实现“培养一流的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这一使命而继续努力。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版权所有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2007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前身系吴仲华先生1956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目前已经建设成为应用基础与应用发展研究有机结合的战略高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能源、动力和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内容涉及工程热力学、内流气动热力学、燃烧学、传热传质学等学科。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始终注意根据国家需求调整科研领域和方向,建所以来,在科研领域和方向上有过两次重大战略调整,即从航空动力向能源与动力(20世纪80年代初)、从能源与动力向能源、动力、环境(20世纪90年代)的调整。围绕能源、动力、环境这三大领域,逐步凝练了IGCC/多联产、燃气轮机、循环流化床技术、可再生能源四个支柱方向和高强度换热、温室气体控制两个主要方向。
建所以来,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有目共睹的成绩,如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的建立与发展、能源清洁利用的研究等,共获国家级二等和院、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40余项,国家级三等和院、部级三等奖50余项。
截止到2010年底,研究所有职工242人,其中科研人员23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29人,副研究员53人。具有国家“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与硕士学位和环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国家博士后流动站,有在站博士后10人,在读博士生105人,硕士生135人。2010年,研究所面向国家科技发展需求并结合自身科技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针对学科发展方向,招聘重点学科人才23名。
研究所现有八个实验室(研究中心),分别是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中国科学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先进能源动力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风能利用重点实验室(与电工所共建)、中国科学院轻型动力重点实验室、循环流化床实验室、推进与动力试验室、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其中循环流化床实验室还参与了“清洁高效煤电成套设备” 国家工程中心的建设。另有10个与地方、企业共建的研发与工程中心。
2010年,研究所完成了党政领导班子和工会(职代会)换届,同时,研究所围绕“准备年”主题,完成了“十二五”战略规划和“创新2020”方案,制定了新一轮的所长任期目标,为研究所新一个五年做好准备。2010年,研究所争取科研任务67项,总收入1.5亿元,落实合同经费1.17亿元;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7项,授权发明专利29项;发表论文312篇,其中SCI收录68篇、EI收录143篇。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是原中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创建于1929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是我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两门基础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近年来,研究所坚持“注重基础,突出重点,面向国际,永争一流”的理念,不断加强原始创新,增强科研整体竞争能力,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和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以及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全所设有三个研究室和一个研究中心,即古低等脊椎动物研究室、古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及旧石器研究室和周口店古人类研究中心,主要研究脊椎动物各门类起源、演化、分类和系统发育,建立和完善中国及全球年代地层系统,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研究古人类体质特征、行为特点和旧石器技术与文化,探索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重建早期人类演化迁徙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开展周口店遗址的综合研究工作。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二十世纪20年代到现在,研究所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化石及石器标本的收藏场馆,目前标本馆的馆藏标本已达20万件。研究所下属的中国古动物馆是研究所对公众开放的自然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10余万人。研究所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条件最齐全的标本修理室,为化石标本的室内修理和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挂靠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学会有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分会、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地层专业委员会;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主办的刊物有《中国古生物志》(丙、丁种)《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化石》、《恐龙》杂志。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更名后成立的第一个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86年的管理学部),并聘请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出任第一任院长至今。几年来,管理学院不断探索前行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上密切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在教学和科研上结合自身特色拓展研究领域,向着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国内一流的研究型管理学院”的目标不断努力。
在智力资源上不断积累和壮大,已经建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全国一级学会理事长6人、教授50余人和副教授3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3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副主编和编委16人。
在专业方向上不断丰富和拓展,不仅在管理科学与工程、运筹学与控制论、文献情报管理、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系统理论、概率与统计、城市地理等专业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还在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人口与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管理、农业经济等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
在课程设置上不断改进创新,学院每年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近80门,在6月份还专门设置了颇具特色的“夏季学期”,集中师资优势,广泛邀请各界专家学者,开创独特的教学模式,迸发思想交流的火花。
管理学院的学生团体不断成熟和壮大,自1998年起招收MBA研究生,自2004年起招收港澳台和国外留学生。现有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800余人,其中 MBA研究生400余人。
办学特色
管理学院秉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管理学院)所(研究所)结合"的运行体制,整合各方资源——管理学院统一运作和开发中国科学院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与管理学科相关的各研究所集中力量从事管理学科特别是优势管理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优势互补,共同利用机遇和应对挑战,发挥“院所结合”优势特色,做强做大中国科学院管理学科,塑造卓越的管理教育品牌,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管理学院。
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简称光电所)始建于1970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研究所。建所以来,光电所在自适应光学、光束控制、应用光学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先后取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500余项科技成果,申请专利380余件,授权专利180余件,发表论文3100余篇。与此同时,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次承办国际先进光学制造和检测会议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光电所现有在编职工12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领域专家8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高级科技人员260人。全所设有“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设有“光学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光学”、“光学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物理电子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等9个硕士学位培养点(涵盖8个一级学科)。在读研究生300余人。
光电所以国家需求为牵引,面向世界光电科技领域发展前沿,重点开展光电工程应用基础性、前瞻性的高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创新研究。建有国家863计划光束控制重点实验室、863计划自适应光学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唯一的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光束控制、自适应光学、天文目标光电观测与识别、光电精密跟踪测量、微光学及微电子光学、先进光学制造、生物医学光学等,目前承担有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部委重大重点项目及企业委托开发项目研究,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
光电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以下简称光电院)建于2003年11月,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改革举措之一,是兼具总体管理与总体技术职能的高技术研究单位;同年,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作为组织实施中科院承担的载人航天工程重大专项任务的非法人研究单位,依托光电院。2009年3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导航专项总体部,依托光电院,构成了光电院在光电与空间领域的总体构架。
光电院的主要学科领域是光电工程领域以及与光电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相关的航空科技领域、航天科技领域和应用科技领域,重点开展新型光电探测、测量系统总体设计及其标准化技术研究,新型激光技术应用系统总体设计集成研究,空间应用系统总体设计集成技术研究,空间有效载荷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对地观测信息与导航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研究,高空科学气球、系留气球工程和平流层飞艇(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集成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光电院建立了系统总体的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主要科研单元有空间系统工程研究部、光电系统工程研究部、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对地观测技术应用研究部以及与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组建的“气球飞行器研究中心”。组建了可靠性保障中心、空间软件评测站作为科研支撑部门。
同时,为拓展科研领域,加强院地合作,光电院与国家减灾中心联合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减灾应用研究中心”,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科环宇公司联合成立“数据压缩联合实验室”;与青岛市政府共建“光电院青岛研发基地”。
截止2009年底,光电研究院共有在职职工309人。其中,科研人员223人,科技支撑人员37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0人,“百人计划”2人;客座研究员4人。员工平均年龄34.6岁。光电院共有6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和2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2009年共有在学研究生139人,其中博士生30人、硕士生107人,在站博士后2人。
由光电院牵头组织建设的中科院北京新技术基地占地19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包括地上、地下),其中光电院为3.78万平方米。2010年10月,光电院将搬入新园区工作。
中国科学院导航专项总体部
中国科学院导航专项总体部(以下简称导航总体部)成立于2009年4月,是中国科学院院属非法人研究单元,在空间创新基地领导下,代表中国科学院机关履行国家导航专项中的战略规划研究、组织总体技术设计、技术协调、任务争取、组织管理等职责。导航总体部由光电研究院、国家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等单位组建,依托光电研究院管理。总体部建立主任负责下的行政与技术领导体系,下设办公室和总体技术室。
导航总体部业务涉及卫星导航总体技术与仿真、卫星导航误差综合修正、导航终端技术、组合导航技术、卫星导航增强技术等技术方向。为组织实施专项工程管理,总体部建立了技术、计划、质量、经费管理体系,与各研究所一起构成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矩阵式项目管理体制,为发挥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导航领域“战略方面军”的作用提供支撑。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简称广州地化所,于1993年建立,其前身为1987年建立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于1966年从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分设出来在贵阳成立。长期以来,该所在涂光炽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了我国地球化学和矿物学领域的许多新兴分支学科。1987年中科院正式批准建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与1978年建立的原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科技力量共同组成,同时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两块牌子运行。
1993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独立建所,暂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名称运行;1994年经中央编制委批准,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2年初,按照中国科学院关于建立南方海洋科学创新基地的战略部署,与原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1961年成立为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地构造及地球化学研究室,1978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异地整合,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试点系列,仍沿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名。
迁所广州以来的历任所长是:傅家谟(主持广州分部工作)、孙大中(先后主持广州分部及独立建所后的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工作)、赵振华、夏斌、范蔚茗。现任所长是徐义刚研究员。
概况
广州地化所自1993年成为独立建制研究所以来至1998年期间,主要发展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学、矿物学和矿物物理学、实验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经济地质、第四纪地球化学和天体化学等学科。
1999年广州地化所进入中科院定位试点序列,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一期。根据科研力量的优势积累、国家需求的变化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总体要求,学科方向逐渐调整为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边缘海地质学、极端环境地质地球化学和成矿动力学,科技创新目标主要集中在海陆岩石圈演化与矿产资源和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两大领域。
2002年初与原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整合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二期,科技创新目标进一步凝练为大陆边缘动力学与矿产资源、海陆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两个主要领域,同时开拓了极端环境地质地球化学(主要是地球深部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深海地球化学)探索性领域。
整合前的两个研究所在国内外地学界均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在涂光炽、陈国达、傅家谟、谢先德、孙大中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领导与带动下,广州地化所取得了一批为国内外认可的研究成果。创立了地洼区构造与成矿学新理论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发展了陨石冲击变质理论,发现了超高压系列新矿物;提出了东部岩石圈强烈减薄的机理、模式和时间限定,系统确证了峨眉山地幔柱的存在。开展了生物标志物研究,为石油天然气勘查提供了评价指标;研制出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耐高温矿物材料;对分散元素矿床、低温矿床和超大型矿床的研究丰富了传统成矿学的理论。对珠三角地区毒害有机污染物的研究,为该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南海及邻区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丰富了对全球变化的认识;对广东省及各市进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动态评价研究,为广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研究所现建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位素年代学与地球化学、边缘海地质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矿物物理与矿物材料研究开发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与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联合建立的“化学地球动力学联合实验室”以及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广州质谱中心;设有极端环境地质地球化学、成矿动力学两个重点实验室;为承担国家重大需求任务,2007年中科院批准建立中科院珠江三角洲环境污染与控制研究中心,2008年研究所组建石油天然气与矿产资源研究中心;“有机污染物的区域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和“地幔柱动力学及其在华南大陆演化中的作用”2个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岩浆作用与成矿”研究团队获得中国科学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珠江三角洲危害健康的环境毒害物的污染机理与防治技术”和“珠江三角洲人地系统演进与人地关系协调研究”2个研究团队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
研究所现有正式职工290人,其中:科技人员22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研究员46人、副研究员7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百人计划入选者17人, 流动人员614人,其中研究生535人、博士后38人、客座研究人员9人、其他人员32人。此外,广州地化所有2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和1个中科院创新团队。
现有“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和“环境科学”4个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环境科学”、“第四纪地质”、“构造地质学”、“海洋地质”、“环境工程”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读博士生约350人,硕士生约195人,在站博士后约48人。
研究所拥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完备的开展固体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研究的测试分析仪器,其中包括地质和环境样品物质成分与物质性质分析、地质年代学测定、矿物结构与形貌观测、高温高压实验模拟等四大系统,为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分析测试、观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条件。
研究所图书馆目前馆藏期刊500多种6万余册、每年入藏中外文期刊约300种,各类图书约2万余册,地质图、地形图近2万幅;目前已开通了Elsevier、Springer、ACS、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ISI Web of Knowledge等20多种网络数据库。
主办地学核心学术期刊《地球化学》和《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目前是广东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的挂靠单位。
经过20多年的积累与优化,广州地化所已经初步形成了学科结构相对合理,研究机构与支撑平台相对配套的科研结构与组织体系,建立和发展成为我国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印度和日本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有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广州化学研究所
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的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0月,是中国科学院在华南地区唯一的以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为主的综合性化学研发机构。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总体战略和布局调整,研究所转制为公司,于2001年12月21日完成了工商注册,变更为由中国科学院直接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园区面积为27万平方米(400亩地)。
---- 现有正式员工250多人,研究员15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46人。公司作为国家化学学科重要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设有3个硕士点(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和1个博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在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近百人。
---- 公司现有中国科学院纤维素化学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电子有机聚合物材料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研发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化学灌浆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主要学科及研发方向有有机合成与天然产物化学、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功能新材料、化学灌浆工程技术与材料、生物质转化与利用技术;承担多项国家、中科院和省、部、委级重点项目以及一大批与地方和企业的合作课题。公司取得众多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申请发明专利 388项,获授权专利268项。
---- 公司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先后利用自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形成了多个控股或参股公司,它们成为公司的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其主要产品和业务包括化学灌浆材料、机械密封胶粘剂、精细有机高分子化学品、灌浆加固工程技术、水处理工程技术等。
---- 公司主编的《广州化学》和《纤维素科学与技术》两种学术期刊入编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 © 1998 ~ 2010 版权所有 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368号广州化学所 [粤ICP备05004667号]
邮 编:510650 E-mail:bgs@gic.ac.cn
办公室电话:86 20 85231230 传真:86 20 85231119 院地合作电话:86 20 85231815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