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教评价网

大学查询首页> 院校列表>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简介

人气:226372 加入关注 纠错有奖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主,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之一。建校60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0多万人,是全国培养法学专门人才最多的学校。

  一、历史沿革

  西南政法大学原名西南政法学院,其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由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的法律院(系)正式挂牌成立。建校伊始,学校得到了时任西南局负责人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出任首任院长。1958年,中央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又并入我校。特殊的建校背景,使我校既汇聚了法学名流又吸纳了实务精英,既秉承了深厚的法学传统又融入了公安教学的特色。学校也因此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

  学校“文革”期间曾一度被迫停办,1977年经中央批准恢复招生。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是司法部部属政法院校中唯一的重点大学。1995年,学校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2008年,学校成为教育部、重庆市重点建设的高校。

  经过60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形成了从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法学教育方面,成为全国公认的规模最大、学科体系齐全,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社会贡献突出,在全国法律界有良好影响的高级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二、发展现状

  学校现有沙坪坝校区和渝北校区,占地总面积2000余亩,建筑面积56万多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0余人。

  学校设有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刑事侦查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外语学院、应用法学院等13个学院,18个职能处(部)、室,5个教学辅助单位,有18个本科专业、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和法律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全国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学校有经济法学科和诉讼法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法学省部级重点一级学科覆盖10个法学二级学科,政治学理论、新闻学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国民经济学、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为省部级立项建设重点学科。学校拥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教育部对全国数百所高校的法学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法学学科排名全国第六;在中国管理科学院科学研究所主持的大学研究生院二级学科评价中,我校经济法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排名第一。

  学校坚持为法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方向。2005年以来,学校获得省部级奖74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4项,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22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0项,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3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社会科学)2项,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1项,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1项,中国社会保障论坛2008年主题征文奖一等奖1项。2001年和2003年,两篇博士学位论文先后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学校多名教师应邀为中央、地方党政部门领导授课,受托参与60多部法律、地方法规的立法、咨询工作。

  学校图书馆各类馆藏文献近300万册,拥有两种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现代法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学报》。其中,法学专业刊物《现代法学》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被国际权威机构评为世界著名期刊,成功入编CS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2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获得“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的2人、提名奖的5人次,重庆市教学名师2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5人,获准设立“巴渝特聘教授”岗位2个,特聘教授2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5人,进入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序列59人。

  学校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测评体系,实施并完善了学分制、主辅修制、选课制、导师制、督导制等富有成效的本科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我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重庆市级精品课程19门。2001年以来,我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28项,其中有两项教学研究成果分获第四、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0年以来,有4部教材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9部教材分获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评奖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9部教材获准进入“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序列。

  学校是全国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素质教育成果显著。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4个)、全国“三好”学生标兵(2人次)、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1人次)等荣誉称号;1999年至今,学校连续九年被重庆市和团中央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2005年、2006年,我校青年法学会、演讲辩论协会和大学生社会调查中心相继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百优社团”称号;2001年和2007年,学校代表队两次获得全国“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辩论赛冠军;我校代表队在第四届、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银奖,是唯一连续两次进入决赛的政法类院校;2007年,我校男子排球队包揽全国大学生沙滩排球赛冠亚军,同年,又在首届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中获得亚军,并作为亚洲唯一受邀请的排球队于9月29日赴维也纳参加世界大学生校际运动会。

  学校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骨干,有的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在2005年8月《当代中国法学名家》首批收录的176名法学名家中,我校教授和校友共32名入选,占总人数的近五分之一;在已进行的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中,我校共有15位学子当选,占50名当选者的30%;在全国各高等院校法律院(系)中,均有我校毕业生执掌教鞭,我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法学师资的培养基地”。我校还有40余位校友担任省部级领导职务,22人被任命为大法官和大检察官,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我校教师和校友有13位,在中共“十七大”代表中有9位。

  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坚持走开放办学的道路,先后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韩国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2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坚持长期聘用外籍专家,接受外国留学生,并选派本校师生出国学习、交流。学校还是由司法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创建的“中国国家高级法律人才培训中心”,面向海外进行学位培训和短期培训,为学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服务。

  60年来,学校披荆斩棘,历苦弥坚,一步步壮大;60年来,几经磨砺,开拓奋进,一次次铸就辉煌。学校将继续秉承“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的办学理念,弘扬“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的“西政精神”,立足重庆,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具有特色专业和特色研究领域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研究生招生简章

高考招生简章

相关新闻

学院导航

学院体系

法律硕士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于2009年1月7日顺应学校研究生院校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而成立。法律硕士学院院长由研究生部主任兼任,总支书记由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兼任,办公室与研究生部办公室合署办公。该院负责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招录、就业、培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我校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立法、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与法律监督以及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需要的高层次法律专门人才。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办【1995】36号文《关于开展法律专业硕士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我校成为国家批准的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试点高校,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生教育类型,为实务部门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实践型法律人才。   法律硕士学院现实行专职法律硕士导师集体指导与论文导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指导培养模式。从2006年起,开始在实务部门中聘请一定数量的资深法律工作者或专业人士,担任法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并对每一个教学班的法律硕士研究生配备四名专职法律硕士导师,集体指导法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目前,我院导师队伍规模与学院的研究生数量非常匹配,现有法学导师180多人,专职法律硕士导师近90名(含校外兼职导师78名);导师队伍知识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涵盖了全部法学二级学科。学院做到了培养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研究生导师的介入与指导。   通过长期的法律硕士教育教学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培养和管理经验,并且探索出了诸多有益的培养方法,不断加强法律硕士实践性教育教学,针对法律职业的诸多特点,开展如法律诊所教育、模拟法庭、“法官助理”等职业培训项目,最终提高了我校法律硕士的培养质量。   法律硕士学院将借学校机制改革春风,整合优质实务教学资源,强化法律职业教育,打造具有西政特色的全国法律硕士教育新高地。

法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是1998年学校院系调整中,由原法律系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刑法教研室、诉讼法教研室、原刑事司法系部分教师组建而成,原名法学三系,2002年改为法学院。目前全院共有教职工77人,下设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司法文书等四个教研室,承担全校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司法文书等21门本科必修、选修课的教学工作,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121人。建院以来,学院注意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促进学院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院属学科去年均顺利通过省部级重点学科验收,诉讼法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学院所承担的主干课程均为省部级精品课程,其中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先后有田平安等10余名教授获得全国名师、重庆市名师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20余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管理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是一个年轻、和谐、务实、进取的教学科研单位。尽管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85年创建的司法行政管理系,但到2000年才真正演变为一个纯粹的非法学院系,专门从事现代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八年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在“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的西政精神的激励下,围绕“创建有特色、有优势、有影响的管理人才培养与研究基地”这一长远目标,全院师生员工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和明显成效。    目前,我院设有企业管理硕士点和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三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学生有1163名,硕士研究生11名,教职工43名,专任教师41名(含现在学校财务处、审计处工作同时承担我院教学任务的5名教师),兼职/客座教师8名。师资队伍来源广泛,学历层次较高,年轻富有活力,适应教育教学的需求。 教学、科研是学院工作的主体。我院严格遵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每年为学生开设120余门专业课程,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保证学生接受系统而扎实的专业训练。在科学研究方面,我院近三年来已经建成校级重点研究基地1个,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9项,横向合作课题5项,校级科研课题9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著147篇(部),在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划、会计理论、司法会计等领域已经拥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我院的人才培养已初见成效。2000年以来,有1895名毕业生进入社会,平均就业率达到94.7%(2007届未统计入内)。毕业学生反响良好,部分学生已经成为所在单位的负责人或管理骨干,学院的声誉正在稳步提高。

国际法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是在经济全球化、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庆市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等时代背景下,以省部级重点学科—国际法学科为依托而组建的。学院通过国际法专业人才培养和国际法学研究,为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和平发展”服务、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服务、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服务、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  学院设有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三个教研室;国际商事仲裁和国际商务谈判两个试验室;国际法研究所、东盟法律与法学教育研究中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中心、内陆开放型经济法制研究中心等四个科研机构。   学院依托的国际法学科是重庆市重点学科,拥有国际法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国际法专业博士学位点。学院具备本科、硕士、博士和留学生等完整的人才培养层次,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高端国际化法律人才的培养基地。国际法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该院有专兼职教师(不含校外兼职)32名,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8人,法学博士14人,在读法学博士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13人,40岁以下博士化率达100%。教师队伍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司法部优秀教师1人;12人担任全国性学术组织副会长、常务理事和理事;4人担任重庆市政府参事、人大立法咨询委员、政府立法评审委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等;2人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经济法学院

1980年3月21日,中共西南政法学院委员会决定组建经济法教研室;    1985年4月30日成立经济法系; 1999年4月在学校院系调整中成立法学二系,包含经济法、国际法、法理学三个学科;     2003年7月在学校院系调整中组建经济贸易法学院,法理学学科划转到行政法学院; 2003年9月成立资源与环境法教研室; 2009年4月以国际学科为主体,单独成立国际法学院; 2009年9月更名为经济法学院; 2010年2月,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研室划转到经济法学院。

经济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于1993年。学院有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本科专业,一个国民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三个教研室;金融、国际商务两个实验室以及“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心”。国际经济与贸易为重庆市“特色专业”;《国际贸易》为市级“精品课程”;《西方经济学》为校级“精品课程”;国民经济学为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000余人,在读硕士研究生50余人。   经济学院有一支充满活力、敬业的教师队伍,有专任教师43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6人。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8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名。学院还聘请了一批校外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   学院以“教学立院、科研强院、人才兴院”为发展理念,以“高起点、高水平,发挥学科优势”为发展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本科教学。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经济学+法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院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使本科教学工作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同时学院亦致力于加强学术研究,努力提升学科平台,教师的科研实力逐步增强,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包括:国际贸易与投资、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经济学及企业理论。在“十一五”期间,力争把学院建成重庆一流、在西部地区有较大影响的经济学院。   该院十分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强化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副修法学第二学位。经济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高,社会竞争力强,就业形势好。近三年的毕业生年底就业率都在97%以上。学生就业主要有银行、证券、信托、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各类贸易部门、公司、企业以及检察院、法院、公安、海关、税务等司法和行政机关。

外语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前身外语系,成立于1993年,同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专科生,1995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2003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2003年7月成立外语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研究生。2006年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被确定为重庆市“十一五”立项建设学科。学院宗旨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通英语,懂法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一支84人的师资队伍,其中正教授3人,副教授24人;另外还聘请有兼职教授6人。目前国内外在读博士生6人,学院教师先后有20余人去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泰国等国家进修、学习和工作。学院现有英语专业(法律经贸英语方向)本科学生四百四十余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75人。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是西南政法大学“八五”末创办的学院,在学校党政正确领导和全院教职员共同努力下,经10余年艰苦创业,已形成完整新闻传播学科专业教育体系。 目前,新闻传播学院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2个本科专业和新闻学、传播学2个硕士专业;2005年,已获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所有二级学科授予权,2007年将与法学共建媒介与法律的博士授予方向。学科建设的良好势头,为学院发展和学生深造构建了完善的学术平台。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敬业重教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师、科研管理人员40人。专职教师3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10人、助教8人),管理人员3人,学生辅导教师4人。教师中有硕士学位的20人,博士学位的8人,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5%;30岁以下的教师占40%;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客座和兼职教授22人,遍布全国;形成一个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梯队。 专业设置   学院按专业教学科研要求,构建了合理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新闻理论教研室、新闻业务教研室、新闻写作教研室、新闻法制教研室、公共教研室、研究生教研室等6个教研室和编辑实验室、演播实验室等2个专业实验室,并建立了法制新闻研究中心;在学校支持下,采用资源共享方式,与学校有线电视台、鉴定中心、信息中心、印刷厂共建了电视采、编实验室、摄影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激光照排实验室等4个共用实验室,基本满足了学生专业学习需要。

行政法学院

行政法学院系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6月院系调整过程中新成立的一个学院,也是在全国第一个被冠名为“行政法”的法学院。学院设有5个教研室,即宪法学、行政法学、法理学、法律史学和法律逻辑学教研室。学院建有硕士学位点4个,即:法学理论、法律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法律逻辑学。 建有博士学位点3个,即:法学理论、法律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都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建有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即:法学理论、法律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

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

本院历史悠久,起源于建校伊始设立的政治理论教研室,当时主要承担全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及科研工作。1958年,更名为政治教育系,同时招收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生。1960年,分设政治教育、政治、行政三个系,并分别招收本科生。1966年,学校因“文革”而停办,各专业停止招生。   1978年,学校恢复招生,设立政治理论教研室,同年开办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两个本科专业。1988年成立马列主义教研部。马列部承担全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哲学和中共党史教研室曾被树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百面红旗”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理论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01年,马列主义教研部同时加挂“政治学院”的牌子,学院在继续强化公共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开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形成公共课与专业建设相辅相成的办学格局。2003年,学院更名为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4年创办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2006年,政治学学科、行政管理学学科以及行政管理专业从管理学院调整到本学院。 经过60年的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哲学、公共管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实行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下设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历史与社会学等5个系(所)。除承担本学院的硕士生、本科生教学外,学院还承担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学院设有三个(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校级科研基地。学院现有4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理论和行政管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政治学理论)省部级重点学科,共在11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有4个(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哲学)本科专业,其中,行政管理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截止2010年9月,学院有专职教师70人,校内兼职教师60人,校外聘请的兼职教授54人。在专职教师中,教授19人,副教授28人,讲师 23 人,分别占总数的27.1%、40%、32.9%;博士与在读博士35人(其中在读博士6人),硕士25人,分别占50%、36%;拥有硕士生导师4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为肖唐镖教授、宋玉波教授),占教师总数的57%。学院教师队伍来自“五湖四海”,刻苦钻研业务,做师德师风的表率。近四年,5名教师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4名教师被评为学校师德师风标兵,2名教师被评为学校教学名师,3名教师被学生推举为“全校最受喜爱的十大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重庆教育系统优秀党员,4名教师获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教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2004年以来,我院教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10项,主持福特基金等国际合作项目4项,参与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50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46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项。   教师们能以高校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做师德师风的表率。近四年,5名教师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林瑞英、黄顺康、李军、邹东升、王成兰),4名教师被评为学校师德师风标兵(左开大、张谦、黄顺康、冉志),2名教师被评为学校教学名师(樊美勤、王安白),3名教师被学生推举为“全校最受喜爱的十大教师”(王安白、樊美勤、王成兰),1名教师被评为重庆教育系统优秀党员(樊美勤),4名教师获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陈应琴、王成兰、邹东升、罗兴佐),2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学科带头人(张文喜、崔平),1名教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肖唐镖)。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