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是一所教学研究型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座落在毛泽东同志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是湖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高校, 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湖南省首批招收留学生和国防生的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湘潭大学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倡办,亲笔题写校名,亲切嘱托一定要办好的一所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1958 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想在家乡办一所大学”的愿望,湘潭大学得以创办。同年 9 月 10 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并嘱“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在邓小平、华国锋、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下, 1978 年国务院批准湘潭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 1998 年,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建校四十周年题词:“办好湘潭大学,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作出新贡献”。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2005 年 12 月 17 日,教育部、湖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重点支持湘潭大学建设。
湘潭大学现设有 20 个学院(教学部),72 个本科专业, 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15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4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17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5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 个国家重点学科, 13 个省级“十一五”重点学科;近两年来获国家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其中国家二类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8种教材获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有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校园卡标准化研究所1个、湖南省文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4个;有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9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2个。学校学科覆盖 9 大门类,并形成了一批特色比较突出、优势比较明显的学科专业群体,计算数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中国哲学、诉讼法学、政治经济学、比较文学、行政管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工程、凝聚态物理、流变力学等一批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在国内有较大影响,流变力学、消费经济学还首创于我校,并从这里走向全国。
湘潭大学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设施齐备,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良。现有专任教师1475人 ,其中跨校院士 3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教学名师 2 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2 人,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0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2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628人。312人次进入: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第三批“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等行列。学校占地面积 2600 亩,建筑面积 87万多平方米;成立了湘潭大学出版社,《湘潭大学学报》(分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分别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双百期刊”,其中社科学报入选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百强学报。以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为依托创办的《消费经济》、《毛泽东研究》、《中国韵文学刊》、《湘江法律评论》、《曾国藩研究》、《湘学》等刊物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图书馆馆藏文献 242.6万册,中外期刊2846种;学生公寓的规模、管理达全国一流水平。
湘潭大学积极实施争高级别项目、出高水平成果、建高层次平台的“三高”科技振兴战略,坚持“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的思路,以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科技库”为目标,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成效显著。“九五”以来,共承担“973”、“86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攀登计划、国家军工项目、国家攻关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7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9项。近五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2项、自科基金项目65项,省部级项目363项,共承担各级别纵向科研课题79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冯康科学计算奖、俄罗斯政府奖、孙冶方经济学奖等一系列高层次奖励1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3000多篇,出版专著1000多部。被SCI、EI收录论文数和论文国际被引用数在全国高校排名均稳定在70名左右。近五年签订横向科技开发项目211项,申请专利106项,科研成果转化率保持在13%-22%,转化率居湖南省高校前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与技术支持。
秉承“博学笃行、盛德日新”的校训,湘潭大学始终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质量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908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 3727人。近五年来,学生参加“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澳亚大专英语辩论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青年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比赛,获国家级奖励 531项。在 2005 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湘潭大学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各一项。在校学生中涌现出了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文花枝,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2007年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共青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杨怀保,被中共湖南省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的舍身救火英雄夏形义等一大批优秀学生。
湘潭大学毕业生以基础好、素质高、能力强并富有艰苦创业、开拓精神而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好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5% 以上。学生考研蔚然成风,不少学院、班级学生考研录取率达 45% 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首届“冯康科学计算奖”获得者、 1995 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科学家、 1998 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袁亚湘,首届“冯康科学计算奖”获得者、世界知名数学家、美国宾州大学计算中心主任许进超,获得 1996 年度世界 100 位应用科学领域突出贡献奖的许小曙以及著名电视策划人王鲁湘等,都是湘潭大学的校友。
随着学校的发展,湘潭大学在国际国内的影响日益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加强,先后与法国、西班牙、日本、俄罗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30 多所高校建立了广泛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设立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的地方大学,分别被广州军区、解放军总参谋部 61046 部队列为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和研究生选拔培养基地,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成为湘潭大学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进入广州军区、南海舰队、成都军区、北京军区等部队工作。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伴随着科教兴国和教育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湘潭大学将进一步更新观念,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创新战略、名牌战略和人才战略,正确处理好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立足新平台,抓住新机遇,全力推进学校新的发展。
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
湘潭大学1976年成立数理系,开设物理学专业,1977年开始招收培养第一届本科生。1981年成立物理系。2002年2月成立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
学院现设有物理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光电工程系等3个系和大学物理教学中心、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等2个教学中心。
学术队伍
我院坚持“人才兴院”战略,师资队伍精良、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99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模范教师1人,国家杰青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6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专任教师中,95%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0%以上,形成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的师资队伍。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祖洽、闵乃本、叶恒强、蒋明华、白以龙、张泽、杨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恒德、赵伊君、彭先觉、薛群基、闻立时等受聘为我院兼职教授。
学科专业
我院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着力夯实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平台,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
国家重点学科: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湖南省重点学科: 凝聚态物理 材料物理与化学
国家一类特色专业:材料物理
湖南省特色专业: 材料物理 物理学 微电子学
湖南省重点专业: 材料物理
本科专业: 物理学 材料物理 测控技术与仪器 微电子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 物理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点: 物理电子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 凝聚态物理 材料物理与化学
博士后流动站: 材料科学与工程 物理学
人才培养
我院坚持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有在校本科生1050人,研究生300余人(其中博士生50多人)。我院优秀本科生可以免试推荐为本院或者国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硕士研究生,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实行硕博连读。
我院办学条件与资源日益完善,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1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湖南省精品课程, 2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门湖南省重点课程。近四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1篇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篇获提名奖。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省部级以上学科知识竞赛奖励150多人次。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考研率保持在30%左右。
我院历年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4200余人,其中本科生3200多人,研究生400多人。毕业生以“基础好、素质高、能力强”而广泛受到用人单位青睐。毕业生中,涌现出了游建强、王雪华、周益春、钟建新、余建军、袁辉球等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并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企业高管、学术精英和党政管理干部等。近年来,广大校友在各自岗位建功立业的同时,心系母校,情牵学院,纷纷慷慨解囊,捐资设立校友奖学金。目前学院已评选颁发七届校友奖学金,奖励了一批品学兼优学生。
实验室及仪器设备
我院坚持加强高水平实验室建设。现有: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量子工程与微纳能源技术实验室;
中央与地方共建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
湖南省示范实验室和部省共建实验室: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另设有近代物理实验室、测控技术实验室、微电子技术实验室等实验室。
科研
我院坚持“科研强院”战略,整体科研实力不断提升。目前承担在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科基金面上与青年项目24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项目2项等3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近三年在Nano. Lett.、 PRL、 APL、PRB、 JPC、 IJSS、 Acta Mater. 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三大检索系统)。获得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
我院现有有1个湖南省首批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1个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低维凝聚态物理与功能材料科技创新团队,1个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薄膜材料产业化产学研基地。有现代物理研究所、量子工程与微纳能源技术研究所、智能光电技术研究所等校级研究机构。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湘潭大学法学院创建于1982年,扩建于1996年,是湖南省成立最早、招生最早、师资力量最强、学科门类最全、招生规模最大、教学层次最齐全的法学院系。2008年,湘潭大学成立知识产权学院,与法学院合署办公。我院法学专业为湖南省重点专业和湖南省示范专业。现有教职工74人,其中教师63人;教授20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5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另聘有40多位国内外知名法学家任学院兼职教授。
法学院设立了法理学、法律史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环境法学等学科组,建立了湖南省法学研究基地、湖南省检察理论研究基地、非洲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法社会学研究中心、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刑事一体化研究中心、宪政文化研究中心、经济法理论研究中心、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心、体育法研究中心、环境资源与保护研究中心、建筑房地产法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其中,诉讼法学科自1993年起被湖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2005年该学科的“诉讼证据法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行政诉讼法学”、“国际经济法学”、“外国法制史”、“模拟法庭”与“刑法学”先后被湖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刑法学科于2002年设立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是湖南省内法学类惟一的特聘教授岗位;2002年湖南省法学研究基地被确定为湖南省首批省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诉讼法研究中心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非洲法学、体育法学与知识产权法学目前是法学院的新兴优势学科,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法学院1993年获得诉讼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相继又取得了刑法学、经济法学、法律史学、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国际法学、民商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法学院成功取得诉讼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法学院又取得了法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及法律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成功申报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已形成了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多个层次的教学体系。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34人,硕士研究生(含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900余人,本科生750余人。
法学院拥有8000余平方米的独立办公楼,拥有设备齐全的刑事侦查技术实验室,模拟法庭可以同时容纳300多人观摩;法律图书馆专业藏书8万余册,订有数百种中外法学专业期刊,与学校图书馆联合出资订购了LexisNexis、Westlaw International等外文法律专业数据库,并设有专门的学生阅览室。
湘潭大学法学院衷心感谢社会各界、特别是海内外法学界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厚爱,同时竭诚欢迎法学界的有识之士,尤其是优秀中青年法学人才加盟,与全院教职工共创辉煌!
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成立于2008年11月,为湖南省首家知识产权学院,是中部地区继中南财经政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之后的第二家知识产权学院。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依托湘潭大学的综合性大学性质和法学院较为强大的师资力量,以促进法学院和学校学科建设、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为目标,立足于服务湖南省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建设,力争建成在湖南省有一定优势,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知识产权学院。
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在湘潭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科组和经济法学科组基础上组建,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有8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为在读博士。另有兼职教师22人,分别来自湘潭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科技处和社科处等院系处室。
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师资队伍结构较为合理,具有较强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在师资队伍的结构方面,知识产权学院不仅具有专门从事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也有从事相关法学研究的教师,还有从事科技、管理等相关领域研究的教师,符合培养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科研方面,目前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师已经出版知识产权学术专著3部,在《法学研究》、《法学》、《环球法律评论》、《知识产权》、《电子知识产权》、《中国版权》等专业期刊发表知识产权论文30余篇。
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师具有良好的学缘结构,与国内重点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机构具有紧密的联系。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肖冬梅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曾师从武汉大学知识产权高级研究中心主任陈传夫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湘潭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太平副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师从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田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现正在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吴汉东教授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担任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湘潭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梦云副教授现正师从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冯晓青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担任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等。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主要为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培养具有先进的管理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决策和组织能力的高级专门管理人才。“公为天下”是公共管理学院的院训,它昭示了公共管理学院的奋斗理想:一是公共管理学院的教育教学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出胸怀天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人格高尚、知识结构完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公共管理人才;二是公共管理学院的科研要立足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科特点,做出有影响的成果,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院下设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信息管理系、知识资源管理系和电子政务系4个系,有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书馆学、档案学、编辑出版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为省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图书馆学本科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和校级重点专业,行政管理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电子政务基础》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设有湖南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中心、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创新研究基地两个省级研究机构和公共管理研究所、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学院教学设施齐全,有行政决策模拟实验室、信息技术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文献保护技术实验室等实验室,计算机房共有99台计算机,资料室藏书丰富,并在省内外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学院是湖南省公务员培训和图书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基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57人,其中正教授15名,副教授21人,博士24人,在读博士2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专家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人,“新世纪湖南省首批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培养对象2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2人,还有湖南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此外,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教师们教学经验丰富,多人曾获教学奖励,科研能力强,科研著述丰富,并特别注重科研成果的社会应用和转化。自2002年以来,我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5项,国家自科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和横向课题63项,出版专著或教材53本,发表论文1000余篇,并有多人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奖,如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湖南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以上专业学会论文奖10余项,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大的影响。
学院办学层次丰富。拥有行政管理博士点,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PA)授予权,7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研究生300余人,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MPA学员200余人,同时还发展了相当规模的本、专科成人教育。
学院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许多毕业生已经成长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学院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将公共管理学院建设成为培养和造就高层次、高素质的高级专门管理人才的基地。
化工学院
湘潭大学化工学院的前身是1976年成立的化机系(当时设有化工,化机,机械3个专业),1978年,化工和化学专业与化机和机械专业分离,成立化工系(招收环工、化学专业),1980年化工与化学专业分离,成立新化工系(招收化工、环工、食工专业),1996年化工系又与化学系合并,撤系建立化学化工学院。2001年4月,因学科发展需要,单独设立化工学院。
全院共有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副教授22人。有化工与制药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物工程与食品工程系和办公室(包括学生工作组)四个行政机构。有化工与制药、化工原理、环工与环科、生物食工、教育部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工程研究中心5个实验室,建筑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现正在新建化学化工大楼。新化学化工大楼建成后,我院实验室建筑面积达16000平方米。
目前我院开设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6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为省级重点专业,有化学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应用化学、生物化工5个二级硕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有教育部暨湖南省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工程研究中心、化学工程研究所,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环境工程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环境科学、环境工程2个二级硕士点)、有环境工程与技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所、大气治理研究所, 有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两个本科专业。生食工学科有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有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生物化工硕士点。
全院教学、科研实力较强,现正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863项目等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承担了一大批生产企业委托科研项目,年科研经费近千万,还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挪威、荷兰等国一些大学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现有在校本科生122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17人,工程硕士学员105人。学院设有“比德化工”奖、助学金,学生科研、学习氛围浓厚,2006年,研究生录取率达29%,连续五年位居学校前列。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最早可追溯到湘大复校初期,1978年招收化学专业全日制本科生(当时属化工系),1979年开始招收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生,1980年组建化学系。2001年成立化学学院。学院下设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药学系、分析测试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在王霞瑜教授等老一辈艰苦卓绝的努力下,经过30年的学科积累,目前拥有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2个博士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化学硕士点,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药学等5个本科专业,化学国家特色专业,化学综合实验室、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等2个中央与地方共建专项资金建设实验室。拥有化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环境友好化学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锂离子动力电池湖南省高校产学研示范基地,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湖南省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教授19名,博士生导师11名,博士35名。17人曾留学美、德、英、加拿大、日本等国,1人曾被聘为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全职教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被教育部聘为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6人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
近5年来,学院共招收硕士生439名、博士生36名,其中245人获硕士学位、29人获博士学位。
化学学院教学质量高,近三年来考研录取率平均达31%,培养的学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许多优秀毕业生学生进入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大学和中科院化学所、上海有机化学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深造。同时,我院还和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建立有合作培养本科生的“3+1”模式。
机械工程学院
1958年学校成立时即开设机械专业,1974学校恢复招生时设立化工机械系,为全校仅有的两个教学机构之一;1980年成立机械工程系;1998年9月成立机械工程学院。
学院现设有机电工程、材料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业设计4个系;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业设计、热能与动力工程6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拥有材料学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培养硕士研究生,以及机械工程和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建设有“复杂轨迹加工工艺及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材料设计及制备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拥有材料设计、现代设计与制造、过程装备等3个研究所。学院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材料学“十一五”校级重点学科;与兄弟学院共同建设“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104人,其中教授22名,副教授及相当职称者2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6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3人;跨校中科院院士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名,芙蓉学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获得者2名,湖南省学科带头人2名,省青年骨干教师9名,博士、硕士生导师34名;在校研究生217名、本科生2119名。
学院拥有实验用房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用于本科教学的设备1000余台(套),包括UG软件、数控车、刨、铣床和从德国进口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以及注塑机、扫描电镜、药芯焊丝生产机械等一批先进设备,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其中凝固技术与应用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CAD实验室为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智能制造实验室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室被列为湖南省高校示范性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实验室。
“机械卓越,创新永恒”。学院本着“强化学术团队精神,促进教学科研良性互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宗旨,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几年来,全院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高技术重点项目、国家九五重点推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并与加拿大Teckcominco公司、宝钢、三一重工、株洲冶炼厂、江麓机械集团等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EI/SCI收录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近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主编或参编公开出版的教材30余部。
学院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思想,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突出工程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生英语过级率、考研率连创新高;在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学生有四个项目先后获一、二等奖奖励;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院学生获得二等奖。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我院学生以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敬业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和青睐,学生的一次就业率每年均保持在98%以上,位居学校前列。
旅游管理学院
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为中心,以服务地方经济谋求发展为特色,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持续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为使命。学院下设旅游管理系、酒店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系以及旅游科学应用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湖南省红色旅游研究基地、湖南省旅游行业岗位培训示范基地、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旅游与酒店管理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和培训机构。学院开办有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两个本科专业,拥有旅游管理硕士学位点,与本校商学院联合开办MBA旅游管理方向。在读本科生、研究生共500余人。
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优良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教职工24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12人,博士及在读博士8人,拥有湖南省“百人工程”学者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入选教师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湖南省旅游规划咨询评审专家4人,湖南省旅游首席专家团成员2人,湖南省休闲农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2人,湖南省高级导游员1人。
学院拥有教学科研面积1600余平方米,拥有价值300多万元的功能齐全的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旅游与酒店管理实验中心,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院已与希尔顿酒店管理集团、湖南华天酒店集团、东莞龙泉国际大酒店、三亚金棕榈度假酒店等全国知名酒店,张家界武陵源、韶山和南岳衡山等景区,华天国际旅游行社、广之旅等旅游行社以及各地市旅游局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常年可供教师和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和完成100多项各类科研项目,获得省市各类奖项50余项。承担的主要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区域竞争与区域协作问题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0多项,主持和参与的横向课题40多项。教师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旅游学刊》、《经济地理》、《开发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旅游科学》、《求索》、《当代财经》、《财经理论与实践》、《软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0多部。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
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创办于1980年,原为“毛泽东思想研究室”;1992年,经湖南省教委批准,升格为“毛泽东思想研究所”;2001年,湘潭大学与湖南省韶山管理局签订协议,共同开展毛泽东思想研究,双方商定在研究资料、学术力量、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等各个方面加强合作;2002年,“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更名为“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与湖南省管理局共建;2004年,“中心”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年11月,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中心”被遴选为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地现任主任为李佑新教授,夏佑新研究员、王向清教授为基地副主任。
“中心”有着比较厚实的学科基础,所依托的博士点学科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共党史、行政管理学、中国哲学、政治经济学;所依托的硕士点一级学科主要有哲学、文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法学、理论经济学等等。“中心”现设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研究所、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研究所、毛泽东思想与现当代社会发展研究所、毛泽东研究文献信息中心、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隶属于湖南省韶山管理局)、毛泽东图书馆(隶属于韶山管理局)。“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9人,其中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9人。“中心”还聘请了一些国内著名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学者担任学术委员和顾问。
“中心”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既遵循学术发展规律,又注重社会现实实践;既强调基础性研究,又重视应用性研究。在承继既有研究传统的基础上,“中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发展史、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与现当代社会发展三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到相关领域和学科的研究。
作为教育部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心”实行以“开放、流动、竞争、合作”为原则的全员聘任制,由基地主任按“带(给)课题和经费进基地、完成课题后出基地”的要求,面向校内外聘任专兼职研究人员,并与受聘人员及原工作单位三方签订责任、权利、利益明确且具有法律效力的定期聘任合同。“中心”热烈欢迎有志于毛泽东生平事业与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各位同道来此间开展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