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创建于1978年,是改革开放后首批地方城市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是四川省、成都市重点建设大学,是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运动员村承办大学。学校历经多次合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6年的公立四川优级选科师范学堂和1911年的公立四川省城女子师范学堂,现拥有百年历史的三级甲等综合附属医院,国家级抗生素研发基地的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实践基地,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高校、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单位、四川省博士建设单位递进培育计划“优先培育”类建设单位。
学校始终以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秉承“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校训,弘扬“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成大精神,坚持“雅成大德、恒成大器”的育人理念和“扎根成都、面向世界、服务社会”的服务定位,坚持内涵发展、改革创新、质量提升,着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优质社会服务和推动文化传承创新。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学校首次进入全国百强高校,国内位列第77名,位居全球高校1001—1200位;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86-92位,亚洲第351-400位。
学科专业 现设有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医学、理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69个本科专业。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建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7个专业进入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自动化等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药学学科2019年入选校友会评选的中国高水平学科,位列全省第二。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临床与健康学科全球位列第601+名,工程类学科全球位列第801-1000名;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第三版中国学科评级中,7个学科上榜。
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1600余人,正高及副高职称教师近800人,博士教师近800人,博士生导师3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00余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为名誉校长,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20余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90余人。特聘两院院士3人、欧洲院士2人,特聘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40人,特聘高端外国专家近30余人,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100余人。
人才培养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700余人)。立项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2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7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程38门,获批全国首批“斯坦福创新创业课程实验中心”。有省级以上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个,获批省级现代化产业学院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3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2021年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42项。近三届教学成果奖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1项,其中一等奖9项。近五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206项、省级奖项2575项,其中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以上奖项103项,获得“挑战杯”省级以上奖项118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2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94项。近五年,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5%。学校建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张澜学院,设立“新工科+新农科荣誉班”、“新文科荣誉班”和“新医科荣誉班”,推行“四制四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三届毕业生升学率达45%。
科学研究 现有科研人员1200余人,围绕国家经济社会特别是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布局,聚焦适应区域产业聚集区、重点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建有包括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工程实验室、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平台76个。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29项,其中重大专项及重点研发课题2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8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34项、国家艺术基金7项。2019年至2021年连续三年科研经费均超过2.4亿元、师均科研经费超过15万元。近五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70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43项、个人奖1项。我校教师负责的“超长寿命疲劳裂纹萌生机理与寿命预测”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参与的“阿卡波糖原料和制剂生产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的《“三礼”名物词研究》入选2015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发表CSSCI论文520篇,ESI各学科论文2600余篇,其中2021年发表ESI各学科论文1123篇,多篇发表在《自然-微生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ESI总被引频次超过26000次,86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9篇文章入选热点论文。获得专利授权近1545项。在2022年最新公布的自然指数榜单中,我校位列川内高校第5位,内地高校第148位,全球高校第648位。王清远教授连续八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同时入选2020、2021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生涯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双榜单。3名教师入选2021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
国际交流 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152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其中包括42所世界知名大学、14所世界知名年轻大学和46所成都国际友城高校,促成成都市与泰国清迈府和新西兰哈密尔顿市建立国际友城关系。牵头成立“成都国际友城高校联盟”并担任联盟秘书处和第一届执行理事长单位。累计招收留学生3000人,生源国66个;2021年培养留学生769人,获评首批“四川来华留学生示范基地”。实施一个学院对接一个国际一流学科(大学)工程,开展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项,与英国斯特灵大学合作举办斯特灵学院,与泰国西北大学合作开展境外办学项目。开展40个本硕博多层次海外联合培养项目和42个海外校际交流交换项目,累积参与学生近1000名。设立泰国和新西兰2个海外校友分会。聘请泰王国诗琳通公主为名誉教授;特聘泰国专家关国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建有汉语水平考试(HSK)机考考点和省内第三家雅思(IELTS)机考考点。“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孔子学院荣获2019年度“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
地方服务 学校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紧密对接成都“5+5+1”现代产业体系及功能区建设需求,构建“政校企互动、产学研结合”的生态系统,助力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与中国农科院、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新华三集团、绿地集团、成都大陆希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能投、四川铁路集团、天府超算中心和成都市多个区(市)县、市级部门建立了政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合作建有中国农科院成都研究生分院、新华三IT学院、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成都生态文明研究院、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与文化建设研究中心、成都新闻学院、天府文化研究院、成都文献中心、成都足球学院、成都研究院、成都市旅游研究院、成都会展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药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全国首家)。近五年,学校定点帮扶甘孜州石渠县、阿坝州九寨沟县和简阳市新市街道石家村、石钟镇民强村,获评2018年全省先进定点扶贫单位、2021年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区位条件 学校位于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发展区位条件优势明显,是国家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中以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发挥高校集群聚集溢出效应,打造西南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桥头堡的重要集成大学之一。学校为单体校区办学,校区占地2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9.21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50.4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15亿元,图书馆馆舍面积5.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40.82万册,电子期刊140.87万册。学校师生校园文化、教学科研、学习生活设施完备、便利、现代,有一站式学生事务大厅、教师事务大厅、校友之家,拥有西南地区单体最大的高校图书馆1座、艺术学科分馆1座,建有成都东盟艺术中心、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学生心理健康中心,高标准建有体育馆、排球馆、恒温游泳馆、田径场3个、篮球场和风雨篮球场10片,拥有可承担大型学术会议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会议中心1个,科研大楼(生物与医药前沿技术研究中心)在建,有三甲综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成都大学附属小学、成都大学附属幼儿园。
着眼未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将携手同心,共同奋斗,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加快建设成为成都的创新大学、开放大学、窗口大学,以成大之治成效展示成都之治形象,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应用型城市大学而不懈努力!
生成时间:2023-01-17 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