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财经学院简介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始建于1955年10月,是青海省唯一一所培养经济、管理类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211”高等院校。学院作为青海大学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之一, 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院成为青海省在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地方政府及企业决策的咨询基地。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89人。其中专任教师138名,其中博士4名、硕士82名,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教师达到62.3%。有国家级优秀教师1名;省级优秀教师1名,省级学术学科带头人7名,省级骨干教师3名;昆仑学者1名;青海省“135”高层人才拔尖学科带头人1名,创新教学科研骨干人才2名;校级教学名师1名;拥有9支校级教学科研建设团队。

学科和专业设置 学院设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统计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电子商务等16个本科专业以及1个循环经济与企业战略研究所。工商管理、区域经济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经济学为“国家教育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青藏高原资源型产业与企业管理学”为“211工程”建设项目。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企业管理、企业财务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四个学科方向。

实验教学条件 学院现有酒店管理和形体训练2个实训室以及“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电子商务”“ERP沙盘模拟”等八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座位数共计511个,使用面积1209.60㎡,教学用计算机数402 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779.55万元。

人才培养 学院是省内最早建立的财经院校,五十七年来为青海省输送了42000余名经管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90%以上的毕业生分布在我省重要企业以及财政、金融、税务、审计、统计等行业的部门,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赢得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120名。

教学研究和成果 2009年以来,学院教师及管理人员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79项,其中批准立项34项,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2篇。获得一项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特等奖,两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现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重点课程3门,校级重点课程21门。

科学研究和成果 2009-2012年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1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54项,横向项目21项,科研经费总计692.95万元。发表论文490篇,被SCI等三大检索机构收录论文4篇、被CSSCI(含扩展版)索引论文60篇;出版学术专著(含教材)12部;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学院在柴达木循环经济、三江源生态经济、青藏沿线经济带研究、资源型产业与企业管理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研究以及产业管理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2009-2011年,依托“211工程”重点学科项目“青藏高原资源型产业与企业管理学”的建设,学院学科整体水平和地区影响力显著提升。

对外交流 学院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注重与内地高校以及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先后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对口支援和协作办学的关系。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得到了对口支援和协作院校的大力支持,频繁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院讲座,每年组织教师和管理干部赴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进修;学院积极举办有关学术会议,2010年7月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在西宁联合举办了“2010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年会”;2011年7月承办了由青海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资源产业与管理”学术会议,并由地质出版社(国家级)出版会议论文集。

面对新的形势,学院将在大学党委的领导下,秉承 “崇德厚智,经世济民”的院训,根据“211工程”重点大学建设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高原名校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