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80504M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该专业是在我校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新能源专业方向多年办学及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于2010年设立的全国首批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相关本科专业,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具有本科、硕士、博士授予权。旨在培养具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师资条件:拥有教授12人、副教授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千人计划”学者教授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人。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研究团队,教育部-国家外专局创新引智基地各1个,依托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培养特色: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可再生与新型能源的高效低成本转换利用、常规能源洁净高效转化利用、及与之相匹配的动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控制与运行方面的专业知识,既能从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元、器、部件研发,又能从事应用化学分析与相关功能、催化材料的制备、表征、分析及工艺研究,并能有效承担新能源工程的设计、运行管理、技术开发、教育与教学等工作。
毕业去向:毕业生继续深造条件优越,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可到能源、动力、机械、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院、设计院、高等院校及大型企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新能源产业,立足于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能源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
就业去向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主要学习新能源的种类和特点、利用的方式和方法、应用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体内容涉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电能、等等。各开设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设置和专业特点不同,导致在具体的学科方向上不同。
培养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能源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
课程体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上紧密结合培养目标要求,既注重“厚基础”,突出基本理论与方法,又注重“宽方向”,丰富课程知识结构。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能力结构”的形成。
理论部分:在基础教育系列中重点强调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群;大学外语、马克思主义原理等社会科学课群。在专业教育系列中重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包括风能与动力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能源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风力发电原理等专业平台课群;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场等专业选修课群等。
实践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就业去向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目前相关专业开设现状
国内仅有十几所高校增设了核能相关专业,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开设了核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等专业。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开设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山东建筑大学、南昌大学等几所高校开设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光伏材料等专业。国内尚没有高校开设生物质能相关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