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为适应云南省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和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需要,云南大学于2002年4月成立了国际关系学院(2005年12月更名为国际关系研究院)。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是迄今为止我国西部高等学校中唯一的一所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院的办学宗旨是,将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办成高质量的国际问题研究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的国际问题研究基地。研究院的前身是云南大学西南亚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其中云南大学西南亚研究所是由国家教育部于1964年建立的。 现任院长刘稚教授,党总支书记杨军副教授、副院长赵伯乐教授、副院长瞿健文副教授。

研究院现有三所、四中心、两室,即西南亚研究所、东南亚研究所、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研究所,印度研究中心、伊朗研究中心、能源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GMS研究中心,以及党政办公室、图书资料室。研究院现有教学科研及相关人员29名,其中10人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正教授8名,博士生导师6名。肖宪(国际关系)、刘稚(东南亚国际关系)、吴磊(能源安全)、刘鸿武(世界史)、赵伯乐(国际关系)、何平(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等是我院在国内外有一定造诣和影响的国际问题研究专家,东南亚问题专家刘稚教授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进入21世纪以后,研究院的学位点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2000年以前,研究院只有世界史(1981)和国际关系(1993)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从2000年开始,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共建“国际关系”学科,并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院现有“国际关系”、“世界史”、“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等三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有“国际关系”、“世界史”、“国际政治”、“外交学”、“世界经济”、“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等六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是在民族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的二级学科,也是该领域国内唯一的学位点;“国际关系”是云南省重点学科,也是云南大学“十一五”规划要重点建设的学科。近年来研究院的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水平有所提升。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从最初的每年1—2名增加到现在的每年40余人,研究院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 100 余人。在已经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中,有 20 余人考到北大、复旦、清华、人大、中央党校和外交学院等著名学府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还有一些毕业生进入外交部、中联部、国家安全部、新华社等中央重要部门以及一些重要的省级单位工作,其水平和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根据自己的优势和条件,研究院形成了自己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明显特色,即重点对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进行研究。从1964年至今,研究院出版了近百部学术著作,发表了数百篇学术论文,完成了1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获得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省社科研优秀成果奖 8 项。其中,吴磊教授的专著《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获得 2006 年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也是国际问题研究学科唯一的一项一等奖;刘鸿武教授1998年牵头撰写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建议”受到了江泽民主席的高度重视,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非洲研究和对非关系的发展;吴磊、李晨阳、瞿健文联合提出的“修建中缅石油管道的建议”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的重要批示,这一建议近期将付诸实施。研究院目前承担有8项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研究院的国际交流近年来非常活跃。研究院大部分教师曾到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法国、加拿大、荷兰、以色列、土耳其、印度、东南亚各国、非洲国家等进行过学术进修和访问,学院与美国、荷兰、日本、泰国、越南的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目前每年约有数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来研究院访问或讲学,研究院每年约1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