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翻译
专业代码:050257
翻译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的通用性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掌握基本的专业笔译技能和口译技能,能熟练使用翻译工具。
主干课程:综合英语、英语读译、英语写作、口译基础、笔译基础、口译工作坊、笔译工作坊、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翻译概论、名译赏析、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古代汉语典籍阅读、现代汉语经典阅读等。
全国专业排名:11名。
专业特色:
国际化,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等高校开展课程共建、教师互访、学生交换(3+1)等合作项目,。
专业化,重视塑造学生的专业意识,全方面培养其口、笔译专业技能。设有翻译实验室、翻译研究所、翻译中心、外语实践中心、英语晨星报等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成3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暨南大学翻译基地”,为学生实践搭建了广阔平台。
师资队伍:学院在编教职工34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教师11人,硕士生导师7人,名师有王心洁、赵友斌、陈毅平、刘凤霞、付永钢、林巍等,另聘有兼职教授(翻译理论家谭载喜)、校外实践导师、外教等多名,教师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多数曾在国外留学或进修。
就业前景:毕业生能够胜任不同文本文体的笔译、口译或其他相关文化交流工作,适合在外交、外事、外贸、独资及合资企业、新闻媒体、教育、科技、金融等领域工作。
毕业生去向: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100%,出国留学、国内读研人数分别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0%和11.1%。
翻译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娴熟的口笔译技能,能够胜任外事、商贸、科技、文化、教育等部门翻译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并为翻译硕士和博士教育输送优秀生源。
翻译专业工作内容:
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外事接待、商务、旅游等口笔译工作,在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从事外语翻译教学及与翻译有关的科研、管理等工作。
翻译专业知识技能
翻译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了解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
2.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
3.具有扎实的相应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4.了解我国国情和相应国家的社会和文化;
5.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基本调研能力;
6.具有第二外国语的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翻译专业主要课程
笔译板块课程主要有英汉翻译技巧、汉英翻译技巧、文学翻译、商务笔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新闻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口译板块课程主要有视听译、随同口译、政务口译、商务口译、同声传译入门等,以及跟翻译能力紧密相关的其他专业选修课。
翻译专业就业方向
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外事接待、商务、旅游等口笔译工作,在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从事外语翻译教学及与翻译有关的科研、管理等工作。
翻译专业的就业前景
中国的翻译服务市场也在急速膨胀。目前,全国各类专业翻译注册企业有3000多家,以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公司更有数万家之多。仅在北京,翻译注册公司就有100多家。武汉市翻译实力居全国第三,真正具实力的专业翻译公司不到10家。翻译专业就业前景不甚明朗。
面对巨大机遇,中国翻译行业开始步入规范。国家人事部从2003年开始试行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迄今考试已经举办八次,参考人数约44600人,平均通过率为30%。
该专家指出,与翻译就业前景相对较好的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新兴的翻译市场仍比较混乱。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翻译质量无法保证,没有细化的专业分工,市场价格不规范等方面。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主管翻译事业,一个统一、完整、系统的政策规范还没有到位。在西方国家,翻译行业普遍有政府主管单位某种程度的政策指导。
同时,翻译服务队伍不足仍然是困扰翻译产业的一大难题。中国译协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而有关抽样调查显示该数字可能达到100万人。
目前国内市场最紧缺五类翻译人才,分别为科技口译、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和文书翻译。中国的翻译服务市场正在急速膨胀。
翻译服务队伍不足仍然是困扰翻译产业的一大难题。中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而有关抽样调查显示该数字可能达到100万人。即使如此,现有的翻译队伍仍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首先,国内专业外语人员少,又集中在少数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政府部门中;其次,外译中工作由于相对容易,人才缺口不大,但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质量人才则严重不足,估计缺口高达90%以上。因此,翻译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