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学院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博导8人,教授17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3人,校内特聘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国家和省部级专家1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3人,湖北省学科带头人3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4人、学术骨干5人。近五年本学院承担科研项目120多项,其中国家“863”、“973”和国家攻关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经费合计近25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SCI、EI、ISTP收录15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共 10部,获国家级奖1项,获省部级奖共14项,获得发明专利6项,科研成果转让16项,直接经济效益2500万元。读本科生638人,硕士生120人,博士生23人。
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基础设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拥有原子力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镜、核磁共振谱仪(600MHz)、多角度动态激光散射分子量测定仪、动态表面能测定仪、动态力学热分析仪、智能感应流变仪、色质联用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全自动X– 射线仪、电子拉力机、、扫描电镜等大型仪器20台套,主要设备价值2100多万元,现有实验室使用面积3000平方米,学院正在筹建15000平方米的材料学院教学和科研大楼。其它仪器设备500多台(套)。现有专业图书近10万册(其中外文3.2万册),期刊150余种4.7万册(其中外文60余种 1.9万册),在教学和科研中可利用丰富的电子资源,如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点、维普期刊等近20个中文数据库,以及 Elsevier公司(SDOS)数据库、Springerlink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Kluwer Online 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近10种英文数据库。学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现已形成具有显著特色的四个研究方向:多相多组分高分子材料、聚合物乳液、功能复合材料及铁电压电材料。
多相多组分高分子材料方向:
从事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高阻隔性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塑料、聚合物粉体等新材料的制备、成型工艺及应用研究。重点研究内容是:多相体系的增容技术研究、成型工艺与相态结构的关系研究、全生物降解塑料的制备技术、聚合物粉体的制备及涂装工艺研究。
聚合物乳液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聚合物乳液的设计、合成技术;新型结构和特殊性能聚合物乳液结构与性能及其应用研究;开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重点研究内容是:新型乳液聚合技术及聚合机理的研究、聚合物胶粒结构和性能的研究、功能性高分子微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功能复合材料方向:
主要进行高 β 值、良好透光范围的、具有热稳定性的、能与聚合物骨架、无机三维网络键连、透明性能好的二阶非线性光学功能杂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功能研究;设计、制备极化取向高温下稳定和经时稳定的新型二阶非线性光学功能和热释电功能有机 - 无机杂化聚合物;控制合成高纯高产的特种碳纳米管(双璧、三璧碳纳米管),碳纳米管的选择性功能化修饰,基于特种碳纳米管的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应用以及阵列碳纳米管的可控性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制备高性能无机 - 聚合物纳米复合涂料。
铁电压电材料与应用方向:
在薄膜物理、压电陶瓷及应用、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等领域。重点研究内容:压电陶瓷及其应用、铁电薄膜、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专业介绍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材料学”为湖北省特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分子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高分子合金材料技术创新基地,湖北省高分子材料中试基地,武汉市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氟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燃料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合作单位,国家级特色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同时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湖北省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湖北省品牌专业,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固体物理等湖北大学精品课程。
师资
学院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博导8人,教授21人,校内特聘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37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楚天学者”2人,国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人,“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2人, “楚天学子”1人,国家和省部级专家11人。“十一五”期间,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纵、横向项目15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余项:科技部973计划1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横向合作项目35项。科技经费不断攀升, 2010年首次突破1100万元,五年累计获得科技经费2780万元。“十一五”期间,我院共出版学术著作3部,在Nature Materials、 Biomaterials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EI论文75篇。授权专利4项,已公开的5项,技术转让及产业化项目5项。省市级科技奖励8项,其中,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有2个省厅级创新研究团队获准立项,共举办各种学术报告100场,20多名院士和国外内著名专家被邀请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领域不断拓宽,接受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项目35项,先后派遣30多人次专家、教授赴十堰、仙桃、孝感、荆门、咸宁、黄冈、宜昌、黄石、武汉等省内地市及广州、深圳、东莞等沿海发达城市进行产学研对接活动,推介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不断增强。读本科生960人,硕士生135人,博士生25人。
办学条件
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基础设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准分子脉冲激光沉积系统、双室磁控溅射沉积系统、扫描探针显微镜、真空镀膜机、电化学工作站、移动探针冷热台系统、铁电参数测试系统、探针测试台、微波催化合成仪、管式炉、扫描探针显微镜、INOVA 600 MHz液-固两用核磁共振谱仪、全自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总价值达4118多万元。学院现有13000平方米的材料学院教学和科研大楼。其它仪器设备500多台(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