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简介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现有资源开发工程系、矿物加工与材料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区域规划与管理系等4个系,设有矿物资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6个本科专业;矿业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有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5个硕士点;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和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有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院现有本科生1600余人,硕士研究生260余人,博士研究生34人。学院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与澳大利亚的南澳大利亚大学、德国的纽亭根科技大学、艾斯根科技大学、斯图加特科技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

  学院现有一支理论水平高、学术造诣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楚天学者”讲座1人,教授21人,副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15人,教师中博士比例达58%。学院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很好的学风,本科生中有一批学生毕业后进入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深造。

  资源与环境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在“九•五”、“ 十•五”、“十一五”期间进行了重点建设,新增设备固定资产总值2400多万元,现在拥有矿物资源加工与环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中心、MapGIS工程中心实验室、武汉市水环境工程技术中心武汉理工大学分中心等各类实验室和研究中心25个,实验室面积5000余平方米,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及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院在资源开发研究方面,主要是在采矿工程、爆破工程、岩土工程及安全工程领域中,形成各种采矿方法、露天转地下工程,定向爆破、光面爆破、城市拆除爆破、高边坡稳定性、深基坑处理及各种安全技术等研究方向;在矿物加工与材料研究方面,形成了各种金属矿、非金属矿的提纯工艺,矿物材料的加工技术、非金属矿超细粉碎、矿物材料的表面改性、矿物材料的合成技术、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等研究方向,特别是余永富院士首次提出“提铁降硅”建议及技术措施,推动了我国在炼铁原料的进步;在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形成了固体废弃物与资源的利用、空气的净化与治理技术、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污水的处理技术等研究方向,尤其是把非金属吸附材料和过滤材料,以及矿物纳米材料应用到环境治理方面的技术,在国内具有鲜明的特色。多年来,学院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九•五”攻关、“十•五”攻关、国家支撑计划、国家“863”、“973”军工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一批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项目,每年科研在研经费达2000万元以上,并取得了一批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近年来,学院教师出版各类专著、教材、词典、手册和译著数十部,发表各类论文500余篇,其中被国外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百余篇。学院主办在国内爆破界有重要影响刊物《爆破》。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一贯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多年来,为国家培养出几千名各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在国内外各高等学校、研究设计部门、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类企业单位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和技术职务。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术至上,育人为本”为指导,遵循“工于技、实于事、诚于人、立于世”的院训,在今后的发展中,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力争用3年的时间使本学科的学术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部分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院师生员工同心协力,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构建和谐学院,实现学校提出的“两个一流”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