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简介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也已成为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是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浪潮中,拥有60年辉煌历史、办学特色鲜明的中国地质大学,不断推进国际化进程,努力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国际化道路。“十一五”以来,学校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国际化工作,结合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与国际教育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在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科学谋划,前瞻部署, 立足全球视野,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立足全球视野,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学校把教育国际化工作摆在学校发展的突出战略位置,放眼全球,创新机制,初步形成了校党政领导挂帅、国际合作与交流部门归口管理、相关部门及各学院协同的有效工作机制和大外事工作格局,全面加快对外开放合作步伐,国际合作与交流成为在新的机遇下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器”。

作为一所具有行业背景的大学,学校着眼于为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对学校的教育国际化战略做了重要部署。早在2001年,学校就提出国际化战略思路。2010年1月13日,学校召开年度外事工作座谈会,校党委书记郝翔在会上指出,要把国际合作交流和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与一流大学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好谋划,整合资源,促进发展。2011年,在学校召开寒假工作布置会和新学年工作布置会上,校长王焰新正式提出将教育国际化战略作为学校五大发展战略之一。2012年5月2日,在成秋明教授当选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主席庆祝会上,校长王焰新又进一步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学校在《“十二五”事业改革与发展总体规划》中,对国际合作交流与国际教育的主要任务、发展目标、实施举措及保障体系等做了明确规定,明确提出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强化国际化意识、营造国际化氛围、实施国际化战略、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并在学生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学科水平、校园环境、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等衡量学校水平的指标上都融入了国际化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标: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使之能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学校创新理念,大胆实践,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以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国外智力引进与基地建设、来华留学生培养、中外合作办学、孔子学院建设、港澳台地区交流等具体多样的途径,深化跨文化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成绩斐然。

一是加大引智力度,筑巢引凤,助推学校一流学科与国际接轨。

学校积极争取“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的支持,以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灵活有效的工作措施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外智力为学校所用,搭建和优化优秀学术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科研创新平台,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才以及熟悉国际惯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学校重点学科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

2007年,学校将建立国际一流的科学实验平台和引进国际杰出科学家作为同等重要的任务,吸纳国际知名学者、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来校讲学,开展科研合作。目前,学校已经建成了以高山院士为带头人的“壳幔交换动力学创新引智基地”和以谢树成教授为带头人的“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创新引智基地”两个“111计划”的高水平平台,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在国际高影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近600篇,邀请近150位国外科学家来华交流、合作和讲学,从国外引进全职青年科学家10余人。2012年,我校申报的“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同时, “引培并举”,学校鼓励和支持学者在世界知名学术机构和组织兼职,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出国留学和参加国际交流,提升未来人才竞争力。“十一五”期间支持200余名教师出国进修,极大地推进了我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十一五”以来,学校转变外籍专家聘请模式,从传统的以语言教学为主,过渡到以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教材开发等工作为主的转变。2012年9月,学校正式出台《聘请高层次外国科技专家暂行办法》,加大聘请高层次外国科技专家力度,建立科学的外籍专家聘请和管理机制,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引进协同发展。2012年,长期在我校讲授变质地质学的中国政府 “友谊奖”获得者、英籍专家洛杰·梅森获得英国首相来信赞誉,感谢其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担任志愿者大使所作的贡献。2010年,国际著名地质学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美籍加拿大教授鲍尔·罗宾逊来学校任教,为本科生讲授岩石学。外籍专家美籍教授蒂姆·柯斯基、俄罗斯籍维克多•费多罗维奇•契霍特金、德国籍戴特莱福•格温特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学校获教育部和湖北省海外名师项目、“学校特色项目”、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项目等10余项;位居武汉部属高校前列。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开展,合作渠道日益多元,合作形式更加多样。自2007年至2011年,学校先后与美国布莱恩特大学、普度大学、匈牙利罗兰大学等联合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六所。此外,从2011年起,还先后建立了东南亚地质矿产研究所、南美地质矿产研究所,为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二是促进跨文化交流,多措并举,合作办学和孔子学院工作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以来,学校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路径,采用2+2、2+3等多种合作模式,联合设立学生出国留学基金,不断拓展在校学生的出国留学渠道。学校先后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法国里尔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200余人;与国外10余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2011年和2012年,学校中俄合作项目“俄罗斯政府单方奖学金项目”、 “赴俄专业人才培养项目”首次获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成为华中地区获得该项目资助的唯一高校。2012年7月至8月,学校组织地学相关专业的13名学生赴美国西部开展野外地质实习和短期游学。

汉语国际推广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学校服务于国家战略,勇当中华“文化使者”,与国外大学合作,积极建设孔子学院,努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2007年9月,学校与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合建的第一所孔子学院正式挂牌;2009年5月,与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合建的孔子学院挂牌。2012年3月,与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合建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获批准,并于今年10月初正式挂牌。目前,我校所支撑的三所孔子学院,共有外国学生11000人,成为学校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2010年和2012年间,以海外孔子学院为主要服务对象,学校艺术团在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先后赴美国、柬埔寨、缅甸等地进行文化交流巡回演出,受到当地师生、民众和华人华侨的盛情赞誉,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三是坚持内涵发展,狠抓质量,促进来华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我校作为中国最早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在学校成立之初就接受了国际学生来校学习。2004年,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全面负责来华留学生教育、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合作办学和孔子学院建设工作。2009年,学校正式成为教育部高校研究生自主招生项目院校。目前,设有中国地质大学来华留学生专项奖学金;初步形成了科学的培养体系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建成了来华留学的汉语言培训、短期项目和学历教育多层次、综合性的教学培养体系,为全面推进教育质量工程,做好来华留学生教育与培养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我国最早具有接收来华留学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及孔子学院汉语言奖学金项目资格的高校之一,学校遵循“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工作思路,稳步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十一五”以来,学校依托优势学科,累计招收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类外国留学生近千名,现有在校攻读学位的留学生600余名,主要来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学生就读专业集中在地质学、矿产资源、工程、环境相关领域。此外,2011年至今,还接受了来自美国、韩国等近百名外国留学生来汉进行短期商务考察和汉语文化学习。目前,学校初步建成石油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MPA、工商管理、通信工程全英文授课项目体系。

为了提高国际学生的培养质量,增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我校提出了以提高汉语教学水平为抓手,以提高主干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强化实习实验环节为核心,中外学生互助、课内课外结合、专业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结合的培养模式。学校还加强产学研用结合,通过订单式培养、定向委托培养、项目联合培养等方式,积极探索地质与矿产资源领域的来华留学生培养的新模式。先后与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石化等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深入的协作关系,为有关单位输送来华留学毕业生,在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储备。

四是立足学校特色,发挥地域优势,推动港澳台交流工作蓬勃开展。

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高校国际化程度相对更高,活跃港澳台交流有利于推动我校国际化进程。自2009年以来,作为“海峡两岸万名青年大联欢”暨“海峡两岸学生荆楚文化行”活动之一,来自台湾300多名大学生来学校联欢;2009年8月,第一届海峡两岸珠宝文化交流活动在学校举行;2010年10月,学校举行“理韵之秋”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活动;2011年7月,台湾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300多名学者、师生来武汉开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荆楚文化行活动,参观我校逸夫博物馆,并举办海峡两岸三峡地学及地质灾害科考行活动;2012年9月,海峡两岸大学生三峡库区野外联合教学活动在我校秭归野外教学实习基地举行。

蓝图绘就,昂首阔步迈上“高水平、国际化”新征程

六十年风雨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60年风雨兼程,中国地质大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加速器。如今,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从一般性的学术交流、人员互访,上升到平台共建、合作办学、协同发展的新阶段,并正与拥有一流地学学科的国际著名大学联合筹建“国际地球科学大学联盟”,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全球矿产资源供需格局深刻变化的新时期,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意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