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商学院办学历史悠久。1985年,创办劳动经济专业;1997年,设立投资经济专业;2001年,设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3年,设立法学专业;2005年,设立行政管理专业;2011年,设立经济学专业。法商学院创建于2003年。目前有法学、行政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等4个本科专业,有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高等教育学等3个硕士点。开设法商双专业(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班,设有演艺经济管理实验班。有本科生1006名,硕士研究生108名。有高等教育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民法商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
法商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59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25名,博士23名,硕士29名,“楚天学子”特聘教授1名,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6名,第二届湖北省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获得者1名,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人员1名,省级优秀教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1名,院级名师9名。有20人次教师在湖北省法学会、湖北省外国经济学研究会、湖北省公共管理学会等十余个学术组织中担任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执行会长等职务。
法商学院具有较好的科研平台和较强的科研实力。法学一级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高等教育学为校级重点扶持学科。有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有5个校、院级研究所,有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校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近五年来,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湖北省、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4项,湖北省教育厅等其他科研项目100余项,年均科研进账110万元。教师主编教材、出版专著2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CSSCI、EI、SSCI收录100余篇。获湖北省发展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3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武汉市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省级以上学会优秀论文奖30余项。
法商学院具有较好的教学条件和较高的教学质量。学院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有《民法学》、《经济法》2门省级精品课程,《商法》、《宪法》、《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等10门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开设有《国际经济法》等4门双语教学课程。有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2个校级重点培育专业。有校级优秀教师团队5个。近三年,学院评选法商名师6名,每学期学生评教位列学校前100名的教师平均达到10名,获得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获得校教学优秀奖一、二、三等奖5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二等奖3项。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学院拥有宽敞的模拟法庭,专业的案例分析室、自动化办公实验室和国际贸易实务实验室,有藏书丰富的图书资料室等。有法学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经济学院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洪山区人民法院等3个大学生校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宜昌市猇亭区)1个,有校内实训基地1个,包括法律诊所、国际贸易实训中心等。
法商学院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高。学院自2004年以来,在学校本科教育中率先推行“1+X”全程导师制,每一位本科生均有一名专业导师实行四年不断线的全过程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自2010年以来,先后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法商”双专业实验班、演艺经济管理实验班,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学院举办“法商论坛”、“超级新声”歌唱比赛、“最佳团日”活动、“求真杯”演讲赛、“拓新杯”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近年来,学生获得省级“挑战杯”等奖励25项,校级“挑战杯”等奖励47项。法学专业学生司法考试报考通过率高达55.36%,专业通过率高达38.75%;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考上公务员和研究生比例高达4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出国和高端就业率高达31%。
法商学院以“厚德、明志、求真、拓新”为院训,培养法学、经济学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