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个涵盖“理、工、文、管”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学科专业具有鲜明特点。1997年获“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的授予权,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现设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四个工学博士点;拥有系统分析与集成理学博士点;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 2006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5。2007年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被教育部认定为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设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和物流系统工程三个本科专业;设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系统分析与集成、系统信息化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硕士、博士研究生学科专业;设有控制工程、物流工程、项目管理三个工程硕士专业。本系设有七个研究所和一个研究中心:智能与控制工程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控制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测控技术与系统研究所、系统工程研究所、控制理论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和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我系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复杂系统控制、理论,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控制与智能机器人,计算机集成控制与网络技术,信息检测与识别,飞行器控制与状态监测,生物信息处理,微系统检测与控制,物流自动化与物流系统信息化,国民经济动员与公共安全等方向。在学科基地方面,依托我系设有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演练研究中心和武汉市RFID生产力促进中心。截至2008年12月,本系在校学生共计1996人,其中本科在校生1437人,硕士在校生304人,博士在校生255人。全系在岗教职工103人,其中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31人。
控制学科实力不断加强,学术地位有所提升。在2008年学科建设方面又有新进展:1、“211”3期项目“复杂系统信息处理、控制和决策的研究平台建设”,总经费800万元,由我系负责牵头,计算机学院、水电学院以及图像所参与。建设内容包括:1)飞行器与制导信息处理与控制平台:建立一个半实物仿真环境,用来模拟制导武器和高速飞行器的工作环境,包括目标与场景的模拟和飞行器系统的姿态控制系统的仿真;2)生物信息处理平台:主要为生物医学信息的采集、处理及应用提供一个通用的实验和研究环境。3)复杂系统优化与决策平台:在原有水电能源仿真中心和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演练中心的基础上,建设流域梯级水电联合优化调度平台和大型水电工程应急管理与决策平台。2、在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评选工作中,控制科学与工程成功申报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本次我校共有12个学科评为湖北省优势学科,其中工科学科有5个。成为省优势学科,将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为推进学科创新,努力提升控制学科建设水平和整体实力创造好的条件。3、为了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发挥教师的特长,形成创新氛围,突出团队在 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全面启动控制系团队聘任工作。共有11个团队,共有70位教师加入团队。团队聘任质量目标确立,使全体教师都能围绕学科建设这个中心,大家劲往一处使,调动教师积极性,弱化过小日子不好现象;团队聘任质量目标确立,把学科建设任务压力有效地传递到每个团队;团队聘任质量目标确立,可以部分解决重科研轻教学问题,教师们大大提高了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积极性。
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活跃,2008年度成功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次: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二十三届青年学术年会,2008年国际网络化控制会议,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26届年会;在系内举办学术报告24场,邀请浙江大学孙优贤院士、美国康涅狄格大学Peter B. Luh教授、日本秋田大学徐粒教授、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郑维新教授等19位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系组织学科带头人走访了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相关院系,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国内同行在相同领域内的科研进展情况,开拓了眼界,为今后与对方在科研、教学和学科发展的合作上奠定一定基础。
2008年到帐经费2016万,科研经费再创历史新高,实际科研经费为1770万元,其中纵向经费793万元,其比例达到45%,横向经费1210万,100万以上纵向项目1项,横向5项。纵向项目依旧保持良好势头,获得国基金面上项目11项、重点项目1项,重点项目“网络环境下融合通信参量的系统控制理论与方法”,经费180万元。863项目“应用于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智能控制技术研究”获批准,经费74万元,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复杂传感网络的分析、控制与信息综合的理论与应用” 获批准,经费83万元。发表论文265篇,其中SCI论文58篇,EI论文178篇,ISTP论文48篇。2009年科研形势令人鼓舞,目前已明确的新增支撑计划一项,863项目两项,横向项目100万以上包括国防项目共有5项,在国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立项以及国家重大专项等方面已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学生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被评为本年度研究生工作和本科生工作双优单位,获评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先进单位”。控制系2006级346人四级一次性通过率达94.2%,控制系2005级381人六级通过率达78.9%。2008年度共有22个本科班获得校“优良学风班”荣誉称号,占有参评资格班级总数的57.9%。
科技文化活动方面,承办了“华中科技大学智能车大赛”、“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及“平面视觉大赛”,并最终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优胜杯”,并获评“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单位”。“赴襄樊、黔南学研访扶暑期社会实践队”获得了2008年湖北省优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荣誉称号。我系读书会最终获评“华中科技大学启明读书活动之优秀读书会”。控制系研究生学生会以总分第二名获评“校优秀研究生会”。
瑞萨智能车代表队在第四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瑞萨超级MCU模型车大赛中获得A组冠军、亚军,B组冠军;A组预赛、决赛“单圈最快车速奖”;杜鹏以我校ACM代表队队长身份参加ACM全球嵌入式大赛,分获合肥站冠军、哈尔滨站亚军,刘洋代表我校参加微软“创新杯”软件设计大赛获得中国区第一名,并在巴黎全球总决赛上荣获TOP6,黄继东作为微软华中地区技术开发人员荣获由微软公司颁发的Devic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领域 MVP。
就业形势依旧保持较好的态势,本科就业率达到97.3%,硕士毕业生166人,其中签约160人,签约率达到了96.39%,博士毕业生52人,签约50人,签约率达到了96.15%,总签约率达到了96.33%,高于学校平均水平。毕业生主要流向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去年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学生增加较多。
我系毕业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知识面广、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由于控制学科在发展中具有与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的学生适应性强,适合于到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务、外贸、工商、铁路、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各个政府和科技部门工作,可从事诸如自动化管理、系统决策与规划、数字控制、过程控制、电机及拖动系统控制和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开发、设计、应用、维护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