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系创办于1958年,2003年6月组建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和发展创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为经济建设服务、对外合作与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装备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先进材料”列入国家“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被列为中央地方共建重点学科项目。目前学院拥有“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2个省级重点学科。我院现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0个及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本科专业3个。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车辆工程”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设机械设计系、机电工程系、材料成型系、车辆工程系和实践教学部5个基层单位,实践教学部的实验中心设6个大型实验室;省级科研机构有福建省制造业数字化设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福建省CAD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福建汽车联合研究所和福建省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开发基地;校级科研机构有福州大学CAD/CAM研究中心、福州大学机电工程研究所、福州大学机电自动化技术研究所、福州大学铸造技术研究所、摩擦学研究所和福州大学液压气动研究室。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国家级优秀专家1名、博硕士生导师49位;有博士生导师15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名、正教授18名、副教授45名、博士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共55名,青年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思想活跃,朝气蓬勃。
学院一贯坚持教育以质量为本,继承与创新并重。参加国家组织的本科专业评估总评为优,学校组织的历次校内教学评估,学院均名列前三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共11项,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省级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人。有6门省级精品课程;CAI课件获国家优秀奖和省部级一等奖、三等奖共5项,出版专著、教材共30多部。
科研方面,“十一五”以来,学院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基金、福建省重大科技资助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60多项;共发表各类论文820篇。在美国ASME和ASCE系列期刊发表论文7篇,在其他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多篇,在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被SCI、EI和ISTP收录400多篇次。出版专著、教材12部。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福建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三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通过科技鉴定10多项,成果转让20多项,科技创新社会服务能力快速提升,与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承担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122项,年均增长63%, “十一五”末期纵、横向科研经费比例接近1∶1 。
近年来,对外学术交流广泛开展,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博士80多人作进行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大大开阔了学术视野,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被邀出访学者2人。教师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150余人次。组织国际会议1次和全国学术会议5次。另外作为省级学会挂靠单位,还组织了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福建省力学学会、福建省工程图学会、福建省刀具技术协会和福建省液压学会等的学术年会。
进入新世纪,福州大学正致力于把福州大学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学科相对优势,体现教学研究型办学特色和开放型办学格局的我国东南强校。紧紧围绕学校建设东南强校与向教学研究型转型的总体战略目标,我院确立了“以人为本、科研为径、外联内治、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十二五”的建设发展规划。在重点培养本科生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为我省经济建设输送高层次机电专门人才;创建学科的特色方向,培养年轻的学术带头人,构建2-3个学术群体,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好、学历层次高、学术思想活跃的学术队伍。面向新世纪,全院教职工将继续发扬老一辈福大人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优良传统,抓住机遇,奋起新一轮创业,使我院不断地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为我国和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2学科与专业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机械工程
省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
硕士点: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固体力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流体力学
工程力学
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
测试计量仪器与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
专业学位硕士点: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
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车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