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大气科学
专业代码:070601
浙江大学 大气科学 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系统的大气科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气象、海洋、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部队从事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环境及相关学科等方面的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主要学习与掌握大气科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受到专业基本训练,培养具备社会急需的、掌握大气科学与技术、对当前大气学科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了解,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2、系统掌握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和实际技能,并对大气科学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3、受到科研基本训练,有较广泛的学科适应能力,能从事大气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和业务工作。
专业核心课程
大气探测学、大气物理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原理、现代气候学基础、天气分析和预报、数值天气预报
教学特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地球科学进展
讨论型课程:大气科学专题研讨
自学型课程:文献阅读
计划学制 4年
毕业最低学分 160+4+5
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辅修专业说明
辅修专业:26学分,修读教学计划中带有*号的课程;
双专业:修读带“*”和“**”的课程;
双学位:修读全部专业课程,完成毕业论文。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 48+5学分
见理科试验班类通识类课程
2. 大类课程 38.5学分
(1)自然科学类 ≥ 32.5学分
(2)工程技术类 6 学分(选修)
学生可在课程号带“C”的课程中选择修读。本专业建议学生在以下课程中选择修读
3.专业课程 54.5 学分
(1)必修课11门,38.5学分
(2)实践教学环节,6学分
(3) 毕业论文环节,10学分
4. 个性课程 19学分
学生可自主选择修读全校所有专业课程、大类课程、通识课程以及各专业推荐的个性课程。建议学生跨专业修读课程,或根据个人发展需要有计划地选择修读课程。
建议本专业学生修读以下课程
5. 第二课堂 +4 学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进行人文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知识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系统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进行大气探测的技术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大气科学、环境科学
主要课程:大气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大气动力学基础、近代气候学基础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
就业前景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
大气科学专业就业前景:
关于招生和就业问题,中国气象局人事教育司王梅华处长介绍了国家气象局系统大气科学类人才需求现状与展望。指出在未来10年,国家气象局系统和军队系统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量大于毕业生的供给量。所有院校的统计结果都表明,大气科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就业率在高校各专业中位居前列。学校概况在未来几年,预期这种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仍会继续下去。但另一方面,国家气象局系统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主要是县和地区级单位,一些毕业生不愿去基层单位就业,造成人才相对过剩。
良好的就业前景对师资队伍规模、招生规模和国家对大气科学教育的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师资队伍规模偏小,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相关高校应对此加以重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国家应加大对大气科学教育的投入。
大气科学专业都需要很好的数学、物理基础。2006年国家气象局系统面向全国各大学招聘人才,大气科学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只能先招收优秀的数学、物理等非气象专业毕业生,经过气象知识培训后再上岗工作。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副司长石曙卫表示,气象人才需求量极大,仅县级以上气象部门2006年就需要1300多人,再加上与气象相关的各服务部门,需求缺口应在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