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是我国首批成立的化学专业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成立的三江师范学堂理化科,之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金陵女子学院等变革。1952年,南京师范学院成立,以金陵女子学院化学系为基础将化学和物理两个专业合并成立了理化系。1953年起学校独立设置化学系,由哈佛大学化学专业毕业的首位中国籍女博士吴懋仪教授担任系主任。1969年江苏教育学院化学系并入。2000年4月化学系改建为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10年9月,因学校院系专业调整,更名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学院目前设有3个系:化学系、应用化学系和材料科学系;拥有江苏省生物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型动力电池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医药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萃取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新型阻燃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苏省工业废溶剂再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化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方向;拥有全国首批设立的国家级和省级中学化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拥有江苏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江苏省化工与材料实践教育中心;学院主办的《化学教与学》杂志面向全国发行;学院还是江苏省教育学会化学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养与引进并举,近年来从德国慕尼黑大学、日本广岛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专任教师6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5人、教授(研究员)3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校特聘教授1人;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工程资助;6人评为“江苏省333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十余人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目前,学院的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5%,行政管理与教辅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研究生学历的占55%;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0%,已经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发展潜力大、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学院还礼聘中国科学院院士万立骏研究员为鸿国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教授为兼职教授。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学院现已形成了生物材料化学、界面电化学、无机合成化学、生命分析化学、有机功能分子设计与合成、精细化学与相关技术、化学教育研究七个学科研究方向。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达近5000万元;在Chemical Review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Material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0余篇(IF>3.0的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近20部;获得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内的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承办了“第十一届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第三届中欧生物功能材料国际学术会议”和“第四届全国有机电化学会议”等学术交流活动;在ESI论文数量与质量评价体系中,化学学科进入全球科研机构前1%。

经过几代人多年来不懈地建设,学院已经成为江苏省化学化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现设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五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化学)博士培养方向、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八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化学课程教学论、生物物理化学)、教育硕士∙化学专业学位授权点和工程硕士∙化学工程学位授权点,涵盖了理、工、文三个学科大类;招收化学、应用化学两个本科专业学生,其中化学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专业。学院是江苏省化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具有优良的治学传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院78级本科生谢剑平于2011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84级本科生王卫入选国家“千人计划”、97级本科生尹健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82级本科生徐龙伢和96级本科生李奚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还多次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化学师范生师范技能大赛中获得佳绩;师范专业培养的学生已有数十人评为中学特级教师、近百人成为中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还为越南、莱索托等国家培养了一批硕士留学生。

长期以来,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不断进步,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未来,学院将进一步规划和凝练科研方向,不断彰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特色,秉承“求真,创新,包容,奉献”的学院文化,继续深化“院企联盟”建设,大力服务江苏,积极面向全国,加强国际交流。学院上下将戮力同心、团结奋进、创新机制、科学发展,朝着建设有特色的国际化高水平学院的目标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