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食品质量与安全
专业代码:082702
食品学院目前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本科专业,已毕业本科生 8300 余人。目前在校本科生约为1400 名。
食品学院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通过师生双选,从一年级起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导师给予专业指导;实施精英教育,学业优异者有机会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近年来多位同学考取清华、北大等名校硕士研究生。学院以其在行业内的声誉与影响得到企业的广泛资助,设有美国“国民淀粉”、丹麦“丹尼斯克”、“东海粮油”、“嘉里粮油”等 9 个社会奖学金,每年颁发奖学金额 40 多万元。
食品学院本科教育强调“重基础、宽口径、偏应用、塑个性、求创新”的理念,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宽口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和“食品发酵类专业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分别于 2001 年、 2005 年、2009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此外,学院已与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美国戴维斯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和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签定了合作办学协议,开设国际班,采用“2+2”、“3+1”的本科联合培养模式和“3+2”本、硕联合培养模式。本科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学生第一、二年或三年在江南大学学习,所修学分得到国外合作院校的承认,第三、四年在国外高校学习,修满双方规定的学分后,可同时获得江南大学和国外大学的双本科文凭。本、硕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学生第一到三年在江南大学学习,第四年到国外合作院校修满规定学分,并选修研究生课程,成绩合格后,取得本科毕业文凭,并转入攻读硕士研究生。
学院秉承“勤业、创新、争先、共赢”的食品人精神,不断进取,迎接挑战,以崭新的姿态,坚定的信心,肩负起振兴我国食品工业的重任。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和谐统一的,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可到全国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企业、社区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服务部门、餐饮业及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食品生产、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管理、公共营养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促进人体的健康。食品营养与安全的保证主要依靠食品生产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从而使营养与食品安全从过去的监督管理,扩展成包括食品生产、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管理、食品质量控制的诸多领域,在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主干课程
普通生物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人体机能学、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食品保藏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检验检疫学、食品质量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功能食品、食品毒理学、现代食品安全科学、食品免疫学、食品感官评价、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食品标准与法规等,食品企业管理等,食品环境学,食品品质控制学,食品添加剂学,食品质量管理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检验,食品理化检验等。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到全国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企业、社区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服务部门、餐饮业及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食品生产、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管理、公共营养等方面的工作。
就业前景:
随着现代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拓展,不仅需要食品理化分析和食品卫生学检验人才,还需要食品安全,食品保健功能的检测人才。按现有的专业目录,“食品毒理”(即食品安全检测的理论基础)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由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学院承担。至今国内尚未设置专业培养食品功能检测的专门人才。特别是食品安全检测人才,目前国内缺口很大。因而各校设置“现代食品分析技术”的专业,培养一种能掌握和从事多方面检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应是本市乃至国内专业设置的一个亮点。特别是进入WTO后,技术壁垒将是保护各国利益的有效措施。
本项目中安排的实训,强调实际环境和仿真环境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也有利于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身心健康素质培养。
采用“活模块突出个性”培养方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注重“宽知识、高技术”的培养,这与高职高专培养具有明显不同。
该研究方向依托本系的“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保健品功能评价检测中心”的多年研究和教学经验,与北京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一条适应现代市场需要,学以致用办学道路。
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到全国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企业、社区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服务部门、餐饮业及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食品生产、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管理、公共营养等方面的工作。
深造情况
学生毕业后可在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方向继续深造。可到全国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企业、社区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服务部门、餐饮业及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食品生产、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管理、公共营养等方面的工作。
深造情况
学生毕业后可在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方向继续深造。
开设院校
青岛科技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武汉工业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北经贸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石河子大学,齐齐哈尔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农学院,烟台大学,吉林大学农学部,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江南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理工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西昌学院,大连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海南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广东药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常熟理工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湖南科技学院,湖南邵阳学院,上海商学院,大连海洋大学,浙江工商大学,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淮海工学院,淮阴工学院,潍坊医学院,华东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同时开设全英和中文教学的食品专业),贵州大学,齐齐哈尔大学,渤海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合肥师范学院,西华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
前列院校
江南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这两个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直名列全国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