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53年创办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模拟计算机研究组,先后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计算机教研室(1960年)、华东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79年)等发展阶段,是我国高等学校中较早建立的计算机系之一。2005年12月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2年5月改为现名。
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智能科学与技术系、数字媒体理论与工程系、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信息处理及安全技术研究所、智能机器人研究所、“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公安厅社会公共安全重点实验室。2012年,学院“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创新引智基地”获教育部2013年“111”计划立项,以学院为主体参与的江苏省“社会公共安全图像与视频理解实验室”通过建设方案论证。
学院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好、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拥有国家杰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省333高层次人才3人、原国防科工委511高层次人才2人、青蓝工程人才12人,江苏省创新团队1个。学院现有教职工11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3人,外聘博导8人,教授21人,副教授48人,专任教师90人,博士化率达70%。
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江苏省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博士点及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4个硕士点,并获得“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立项支持。学院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研究生820人,工程硕士500余人及博士后20余人。
学院重视基础研究,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发展,积极承担国防、行业大型高层次科研任务,形成了军民结合的科研特色,在模式识别理论与应用、智能机器人与系统、计算机图像与图形处理、计算机仿真和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安全、遥感技术、智能检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等国家、省部级项目80余项,合同总经费逾亿元,申请发明专利百余项,获获国家级成果奖1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8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硕博士论文奖4人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实现了学校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学院在承担行业、国防等多层次基础研究项目的同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并注重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学院科研成果已成功转化并应用于金融、移动通信、智能交通等领域。学院推出印鉴真伪自动识别系统、银行票据自动处理系统,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路路面状况检测车等,创造经济效益1.7亿。
学院学术氛围浓厚,教风学风严谨活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多次在全国“挑战杯”竞赛、国际国内ACM大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近年来,本科生升学率和出国率超过34%,本科生和研究生年度就业率达99%以上。
学院国际交流广泛,已与宾夕法尼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纽约城市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阿尔伯塔大学、澳洲国立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法国矿业联盟大学等美、欧、澳、亚洲10多个国家30多个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影响不断扩大,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学院与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研究所联合培养“机器人”硕士研究生项目获教育部正式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