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数学系简介

在同济大学百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学系是如何崛起、发展、壮大的呢?值此理学七十华诞之际,让我们走近她的过去,了解她的现在,期盼她的未来!  

1891年德国海军舰医埃里希·宝隆(Erilch Paulun)随舰首次来到上海,当他看到上海流行霍乱、伤寒、疟疾等疾病,且缺医少药时,就决定离开海军,先回德国进修医学。经历一番波折,在宝隆医生的孜孜努力和一些友人帮助下,终于在1907年5月20日同济大学初形“德文医学堂”成立。创办之初,同济并没有数学系。但重要的数学不能离开这个学堂,她作为课程(当时称为“基础数学”)从属于德文科。数学,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没有专门的科、系。数学系在八年抗战的烽火中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了。   

1940年秋,在昆明,当时的校长周均时为加强理科建设而在理学院内增设了数理系,由数学家谢苍璃教授兼任系主任。当时已有了同济数学系的雏形。   

1940年秋,“八·一三”事变后,同济大学仓促南迁,千里辗转,迁到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安,广西贺县八步镇,后又借道越南至昆明。最后终于1940年10月,同济大学第6次迁校,迁至李庄。在1945年,数理系分开成立了数学系和物理系。   

同济大学最初的数学系在抗日战争的迁徙中诞生。李庄五年,数学系都是在抗战烽火中,在轰炸阴影下,培养着中华民族的科学精英。此后数学系一直稳步发展,直到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   

1952年9月,在行政命令下,同济大学进行了院系大调整。数学系连同理学院的物理系和化学系被调动到复旦大学,同济仅留部分教师在基础部中从事工科数学的教学。1958年,为加强理科教学,同济大学成立数学物理力学系,江之永任主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在中国的国土上疾病般的肆虐着。同济大学在文革这场政治运动中亦不能独善其身。学校教学的面对困难——教学组织被取消了,许多专业没有了,教研室消失了。数学物理力学系被撤销。   

文革之后,恢复数理力学系后成立应用物理系、数力系。于1980年,(应用)数学系正式恢复,陆续引进了以邵嘉裕、叶家琛、吴雄华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培养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充实了教学与科研力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又先后引进国内知名数学家、博土生导师陈志华、陆洪文、姜礼尚等 ,使数学系的教学和科研整体实力有很大提高。至今的二十几年间,数学系取得长足的发展。  

如今的数学系,承担着整个学校的本专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所有数学类课程的数学和辅导工作。目前数学系有正副教授五十余名。先后获得了所有二级学科的硕士点,基础数学、计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及运筹与控制论这五个博士点,并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现今百年的同济,数学系硕果累累。   

在数学系的累累硕果中,教材建设尤为突出。数学系一贯重视教材建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樊映川教授等编的《高等数学讲义》,1978年到2006年期间由王福楹、邱伯驺等教授编写的《高等数学》(一版到五版),1982年到2006年期间由骆承钦教授编写的《线性代数》(一版到五版)等三本教材成为在全国工科院校中影响最大、使用面最广的工科数学教材。从本世纪初以来,在全国工科数学教学改革的热潮中,数学系教师正确处理继承与改革的关系,抓好同济编工科数学教材的精品化、系列化、立体化建设,无论是改编或新编教材的质和量都有大幅增长,在全国高校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在这几年数学系的学科发展上,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数学本科和工科)人才培养、教学研究与教材改革、教学与实习条件建设、科研与学术交流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目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排 名14,统计学专业排名34。   

姜礼尚先生于2005年获得第七届华罗庚数学奖,他也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两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两度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等;陆洪文教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郭镜明教授获首届“上海市名师奖”并获得宝钢特等奖。2005年2月,教育部批准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成为全国的七个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之一。   

展望数学系的未来,我们看到一片无垠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