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飞行器动力工程
专业代码:082004
我校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归属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下的航天工程系,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前身为“哈军工”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其汇聚了当时“哈军工”部分骨干师资并接收了“哈军工”较为完整的火箭发动机实验室,当时在全国同学科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承担过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的研制任务。1985年拥有固体火箭发动机硕士学位授予权,由于学校学科发展的调整,1988年为适应“军转民”的形势教研系统部分转为热能工程专业,1990年火箭发动机本科生停止招生,保留固体火箭发动机硕士学位授予权并继续培养硕士生,持续至1997年。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与对科研人才的迫切需求,2001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原固体火箭发动机)恢复硕士授予权,该硕士点被评为黑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专业于2004年申请到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获得国家教育部、国防科工委的批准开始恢复招生,2007年正式招生,至今已招收5届本科学生。
专业教师长期致力于航天航空领域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教学、科研成果。专业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郜冶教授1995年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1996年获国防科工委光华科技基金会三等奖1项,1998年获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6年获获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称号。现任中国宇航学会固体火箭推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火箭导弹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航空学会副理事长,《推进技术》、《箭弹与制导学报》、《固体火箭技术》、,《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Engineering Performance-Based Fires Codes》杂志编委。朱卫兵教授,工程力学博士生导师,航空与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硕士生导师,任国防技术科学委员会评奖专家库专家,主持各类项目10余项,编写教材1部,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王革教授作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在承担大量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学科相关基础研究,主持和参与科研近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EI收录20篇,SCI收录3篇,现任第9届中国力学学会激波与激波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作为本专业的双聘院士邢球痕院士是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曾参与、领导我国多种战略、战术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2009年以郜冶教授为负责人科研团队获得国防工业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固体火箭发动机方向)。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具有较好的数学、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计算应用能力,牢固掌握各种火箭发动机燃烧、热结构与内流场方面的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发动机设计、制造和测试等方面系统的专业知识,面向航天、航空、能源等部门从事固体、液体和特种火箭发动机等飞行器动力装置原理、设计、制造和测试等方面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009年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专业特色以固体火箭发动机为研究重点,兼顾航空推进系统、高超声速飞行器推进系统和特种推进等先进动力系统的研究,即保持传统优势,又不断拓宽研究新领域。
虽然经历了很多曲折,但通过近10年的恢复和发展,近年来,本专业已基本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老中青相结合、结构较为合理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并且处于快速发展壮大的阶段。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0人,并聘请邢球痕院士作为本专业的双聘院士,专职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助教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博士后2人。10位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2人,获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称号1人。至今已经培养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研究生50余人,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本科生260人,飞行器动力工程本科生141人。
“十一五”期间学校投入建设资金,成立了火箭发动机仿真实验室、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室,目前正在建设高速气体(激波管风洞)实验室等,为开展相关研究打下了基础。专业的总体办学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科研能力和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目前全国有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学校包括: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先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所学校。由于前面所述的专业历史沿革,我校在众多学校同类专业中同北航、西工大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同全国其它同类专业尤其是众多新成立同类专业的院校相比,我校无论从师资、教学还是科研力量方面仍占据较大优势,在黑龙江省内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我校有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两学校有各自的专业特色:哈工大设在能源学院的动力工程专业面向动力机械,我校动力工程专业面向火箭发动机的基础理论、设计、制造和测试。因此在专业发展上两校各有所长,在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培养优秀人才的教学、科研工作中都具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现本专业录取分数在省内和校内排名逐年上升,2011年专业录取分数校内排名第三。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现本专业毕业生已在国家各生产、科研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本专业在航天航空领域工作的有代表性的毕业生有:
赵文胜:78级中国航天机电集团第三研究院31所长;
王 炎:78级中国航空第二集团国际合作司副司长;
阚力强:78级航天科工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
许可英:78级航天机电集团第二研究院208所处长/高工;
朱卫兵:78级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段友勋:79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403所党委书记;
汪浩平:80级上海航天局副局长/研究员;
陈 刚:80级上海711所党委书记;
龚代平:80级上海航天局810所副所长/研究员;
赵志敏:80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设计部高工,型号总师;
王志军:83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7146所总工程师/高工;
黄家骅:84级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驻航天科工集团三院军代表\博士\研究员;
王革: 84级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吕晓权:86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科技生产部副部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