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工程力学
专业代码:080101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力学、数学、计算机和外语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具有应用计算机和实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中力学问题的能力。
一、 专业设置简介
工程力学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研究工程中具有共性的各种力学问题。近代计算机技术和近代实验技术的应用,使工程力学增强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根据力学原理开发的各项技术已应用于生产实际及越来越多的高科技领域。工程力学解决问题的领域已得到超乎想象的拓展。
为适应工程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本专业从三年级开始分为“研究类”、“建工类”、“工程科学计算类”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类”四个培养方向。
本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
二、 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工程力学理论知识、现代计算技术和实验能力,能在工程力学领域中继续深造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或从事工程实践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力学、数学、计算机和外语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具有应用计算机和实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中力学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达到的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一般力学、固体力学、计算力学和实验力学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发展趋势;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6.必须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外语四级考试;
7.必须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计算机能力一、二级考试;
8.必须达到本培养计划规定的总学分和各类学分要求。
三、 主干学科
1.力学
四、 课程体系及课程修读要求
主干课程:通识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固体力学实验、工程科学计算软件等);专业课程(塑性力学、有限元、板壳力学、断裂与损伤力学等)。
课程修读按知识层次的递进关系,分学期进行顺序修读。选择本专业作为主修专业的学生,需完成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等类别相关或相近课程,对于课程名称、内容、学时、学分等不完全相同的课程,需要经专业负责人确认后,方可认定。对于有先修课程要求的课程,学生需完成先修课程并获得学分后,方可选修该课程,对于跨跃式选课、自修选课、免修课程等特殊情况,也须经专业负责人签字认可后,方可修读下一层次的课程。
培养要求
旨在培养掌握工程科学基础理论、工程力学分析方法与先进实验手段,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和试验能力,能在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力学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本专业主要学习力学、数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必要的工程技能训练,具有应用计算机和现代实验技术手段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可到土木水利、机械控制、微电子技术、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等工作;由于具备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可到有关的高新技术领域工作(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型材料等),还可从事教学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较强的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与实验技能;
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力学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计算力学、实验力学、结构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程序设计。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相近专业
应用物理学 工程力学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工程造价 工程结构分析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粮食工程
就业方向
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可到土木水利、机械控制、微电子技术、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等工作;由于具备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可到有关的高新技术领域工作(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型材料等),还可从事教学工作。
就业方向
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可到土木水利、机械控制、微电子技术、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等工作;由于具备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可到有关的高新技术领域工作(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型材料等),还可从事教学工作。
开设院校
武汉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重庆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河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暨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湖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燕山大学、宁波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福州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昌大学、复旦大学、青岛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长安大学等、内蒙古工业大学、河北大学。
国内各学校对此专业的定位有所区别,会根据学校的优势而定位,比方说:河海大学的工程力学会偏向水利方向,同济大学的工程力学会偏向建筑方面,上海交大的会偏向机械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会倾向航空航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