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简介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的前身为华北电力大学动力系,成立于1958建校初期。为了适应和促进学科的发展要求,2005年原机械工程学院并入,组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09年更名为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近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能源动力领域中人才队伍雄厚、科研实力强劲和发展势头较好的院系之一,已经成为华北电力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许多人已走上局长、厂长等重要岗位。

学院具备一支学术造诣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2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3人, “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 第一、二层次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6人。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设一级学科点4个,即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其中,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设置动力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为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一级学科下共设12个二级学科,其中热能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为河北省重点学科。

近年来,学院在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获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8项,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1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8项。代表性成果包括:2007年,“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被列入首批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认定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7年,“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08年,“发电厂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被认定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2009年,“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获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另外,学院开设的动力工程、工程热力学、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等多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北京市和河北省精品课程。锅炉原理、泵与风机、动力工程概论、工程热力学、热工基础、理论力学等多部教材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1世纪高等学校精品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

学院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以及相关的机械、材料学科群,与能动学科相关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煤的清洁转化与高效利用创新引智基地、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基地,经过不断完善基础条件和设施,科研能力日益彰显,为本学科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汇聚高水平人才和打造高水平基地的基础上,近年来,能动学科承担的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实力不断提高,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后劲十足。2005年以来,能动学科获国家级科技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20余项;承担和完成“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100余项,各类横向项目300余项;已转化或应用的发明专利50多项;年均发表论文近千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400余篇。

学院自2007年起设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对一些优秀的学生按照一种能够使之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学院基于国家级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班”,为电力行业培养了一批具有华电特色的高素质人才。2011年,学院在“工程创新型”和“工程实践型”两个层面上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程创新型”以现有本科创新实验班为基础,实施导师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工程实践型”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学院和美国普渡大学等友好学校合作办学,开展“选拔优秀本科学生到美国普渡大学Calumet校区访学计划”,即“2+2”项目。在学生自愿申请的基础上, 从我院本科三、四年级学生中选拔品学兼优者参加赴美访学计划;在美国学业结束并成绩合格者,“2+2”项目的学生将获得普渡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学院下设本科专业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工业工程和艺术设计等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