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简介

2001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宣告成立,下设心理学系、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发展心理研究所、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研究所,并建立心理学院分党委。车宏生教授担任首任院长,分党委书记为申继亮教授。副院长有伍新春教授、邹泓教授和姚梅林教授,副书记为乔志宏讲师。到2005年9月,我院共有在岗教职员工66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1人;本科生324人,硕士生288人,博士生139人;博士后7人;离退休员工13人。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光绪2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它的创办,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同时也成为中国心理学教育的开端。   

据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学生通习的科目(相当于现在的公共必修课)即设有心理学。   

1903年《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其中规定讲教育原理,当讲明心理学之大要。《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各类科一概通习第一年心理学,第二年应用心理学,每周2时刻。当时的学制基本上仿效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学校所用的教材或讲义多译于日本。当时的师范馆和师范学堂还聘来教授心理学的日籍教师,服部宇之吉(1867-1939)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位。服部宇之吉1902年到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赴任,担任“正教习”。他是师范馆教授心理学课的第一个心理学教师。现存有他所授之心理学讲义线装本及铅印本。线装本的出版时间约在1902~1903之间。书中依心理活动的认识、感情和意志三部分论述的,并为当时西方心理学的最新内容。这一本心理学讲义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心理学教科书,也是中国最早来自日本的心理学书。该书除作为师范学堂每个师范生的必读心理学课本外,也是当时在中国和日本行销的新书。   服部宇之吉撰写的《心理学讲义》洋装铅印本(1905年印行,1906年再版发行)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6月《学部订定优级师范选科简章》设师范选科为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教员,本科通习两学年心理学。   

奠基与早期硕果(1912-1951)   

1912年(民国元年)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2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教育学为必选课。此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规定,本科必修科目有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和教授法。这是最早的关于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的明确规定。   

1918年,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到北京高等师范大学任教授,担任心理学和教育课程。   

张耀翔(1893-1964),湖北汉口人,心理学家。留学美国,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曾任心理学教授,教育研究科主任,兼女高师教授。为最早将欧美心理学传入中国的学者之一,曾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会和第一种心理学杂志。   

1920年,张耀翔教授到我校任教授兼教育研究科(研究生院)主任,讲授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同年9月在我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这是继北京大学后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室之一。   

1921张耀翔在《教育丛刊》上发表心理测量和新法考试的文章,并在我校首先将心理测验列为入学考试科目之一。   

教育系学生在做心理学实验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张耀翔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兼编辑部主任。中华心理学会总会和编辑部办事处设在我校。   

1922年1月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杂志出版,张耀翔担任主编,编辑部设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也是东方第一种心理学杂志。   在当时,《心理》杂志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共出版14期,发表论文163篇,140万字。其内容涉及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普通心理、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儿童心理、青年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心理学史、应用心理、教育心理、智力测验、教育测验等。由于时局不宁、经费困难等原因于1927年停刊。   

1922年他在北京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其目的是为了“探讨吾民真正舆论之所在”,该测验共包括八个题目(比如“假如你有选举权,你将推举谁做下任大总统?”),共收回问卷913份。这是中国的民意测验的开端。   

1927年,著名心理学家陈大齐 (1887—1983)在我校兼心理学教授。   

1931年,陈雪屏教授在教育系教普通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潘渊教授也到我校任教。   

1933年,北平师范大学《学则》规定教育系的课程中分设有教育心理组,其课程有心理学、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测验、儿童及青年心理、学科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动物心理、实验心理、生理心理。   

1934年,著名心理学家朱希亮在我校任教。   

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孙国华在我校任教。   

1936年,比较心理学家蔡乐生曾应聘教授高等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学科心理等,并担任四年级教育心理组论文指导。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北师大转移到西北大后方去,并一再迁徙,校名屡易。抗战期间为西北师范学院时,教育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中有教育心理学课。当时教学条件较为简陋,计有心理仪器40余种。   

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在北平复校。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伟1947 年后,应北京师范大学之请讲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前,北师大没有心理系,只是在教育系里设有心理教研组,该教研组组长为教育系主任彭飞老师,其他成员主要有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老师、主要研究知觉和心理学史的郭一岑老师,教育统计专家薛鸿志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