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专业代码:090203
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保行业发展及水保学科发展需要,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德智体全面发展素养和求实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主干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山地灾害防治学科、工程绿化学科、土壤学科。
专业核心课程: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学、林业生态工程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
毕业生可在林业、水利、环境保护、农业、公路、铁路、采矿、国土资源等行业从事生态环境方面的教学、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监测、资源开发、工程管理等工作。
一、专业基本概况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始于1958年成立的水土保持专业。1997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调整专业设置,北京林业大学创建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1981年,北京林业大学被批准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硕士点;1984年,被批准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博士点。1989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2001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目前设有五个研究方向,分别为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荒漠化防治、工程绿化和山地灾害防治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土壤侵蚀原理、风沙物理学、水文与水资源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林业生态工程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等。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保行业发展及水保学科发展需要,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德智体全面发展素养和求实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教学团队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在关君蔚院士、高志义教授、王礼先教授、朱金兆教授等老一辈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及学科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而建设发展起来。师资队伍已经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优势群体,代表着国内这一领域的最高发展水平,居于本研究领域的制高点。学术队伍建设注重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已形成具有良好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的教学团队。目前共有专职教师58人,其中教授22人(全部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26人,讲师10人。学科内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学科总人数的37.5%,具有博士学位的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达到100%以上;75%的教师具有出国留学或研修的经历。本专业还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人选2人,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1人,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有10位成员在学会或专业委员会担任主任、副主任、秘书长等重要职务。2008年,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三、科学研究与成果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隶属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多年来,本学科以单一学科独立研究与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相结合,微观手段与宏观方法相结合为宗旨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以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单项技术与产业化集成技术研究相结合,科学技术研究与工程建设相结合为宗旨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将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针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需要,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围绕土壤侵蚀、森林水文、林业生态工程、水土保持规划、防沙治沙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仅“十一五”期间,本学科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部委专项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50余项,校留科研经费愈7000万元。多元化的项目来源与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不仅取得大量科研成果,也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先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合作友谊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20余项,建成全国水土保持应用基础与综合技术研究基地,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创新源泉。
四、人才培养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注重德才兼备、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扎实基础、拓宽领域、强化能力、体现特色”的“四大原则”,采用“一主两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自学获取知识为主线,以能力培养、素质培养为两翼,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具体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讲座、毕业论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多种培养环节。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多的优势,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从大三起试行导师制,实现个性化教育与指导,主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另外,强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加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倡导开放式教学方法。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为完成相关教学和教学实践等教学环节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同时,本专业积极开辟校外实习基地,结合科学研究项目,建立了 “科研–教学”实习基地10个,遍布在全国主要生态类型区。
经过多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明显提高,吃苦精神和道德素质普遍改善。2008和2009年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立项6项,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项,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6项。在就业形式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就业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就业层次逐步提高,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五、教学改革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学团队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承担多项教育部、北京市和校级教学改革科学研究项目,曾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多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这些教学研究改革成果,对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与支撑作用。有些优秀教学成果还对全国同类专业教学体系的制定起到了示范作用。自“质量工程”项目实施以来,共新立项24项教学改革项目,按照立项级别划分,国家级1项,教育部2项,北京市1项,校级19项;按照项目内容划分,教学团队建设2项,精品专业建设1项,精品课程建设8项,双语教改项目2项,其他教改项目11项。通过“质量工程”的建设,“三精一名”工程建设已初见成效。教学团队中,获“全国优秀教师”1人、 “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1人;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北京市精品课程2项,校级精品课程7项;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项目3项。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到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学、林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监测、评价技术;
4.具有应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基本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管理的基本技能;
5.熟悉我国林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国内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防治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有关国际公约。
主干学科
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
主要课程
生态学、森林环境学、植物学、保护生物学、测量与遥感、土壤学与地质基础、土壤侵蚀原理、沙漠化原理、水力学、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地理学、环境监测等。
实践教学
包括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5--30周。
就业方向
主要到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
国内最好的就是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然后就是水利部下属的一些水土保持单位,比如水保监测中心、植物中心、沙棘中心等,再下来应该是流域机构内的水保处室。再下就是各省水保局,然后再下、、、还有就是各个设计院了、研究所中科院水保所在陕西杨陵
就业前景:
主要到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
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陕西、新疆、内蒙古、宁夏、湖北。
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
就业行业或部门 百分率
国有企业 2.63%
录取研究生 27.63%
民营及私营企业 10.64%
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 1.26%
其他事业单位 1.26%
高等学校 1.26%
机关 8.55%
科研设计单位 9.98%
注:本专业的各方向及就业率分别是:水土保持71.05%、沙漠治理58.33%。
就业方向
主要到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
国内最好的就是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然后就是水利部下属的一些水土保持单位,比如水保监测中心、植物中心、沙棘中心等,再下来应该是流域机构内的水保处室。再下就是各省水保局,然后再下、、、还有就是各个设计院了、研究所中科院水保所在陕西杨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