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专业代码:090202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基本理论及相关技术,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较高,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等领域从事设计、管理、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1. 主要专业课程:
自然保护区管理、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保护生物学、湿地学、湿地工程、湿地监测、湿地保护与管理、脊椎动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进化生物学、野生动物管理学、保护经济学等。
2. 实践环节:
脊椎动物分类学、湿地学、湿地保护与管理、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自然保护区专业综合实习,实践内容涵盖了野生动植物的基本识别方法、野生动植物调查与监测的基本技术与项目、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湿地保护与管理技术、湿地工程规划与设计、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含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环境监测。丰富的实践环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经历,还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3. 毕业走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我国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处)、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自然保护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湿地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等领域从事设计、管理、研究与教学工作,也可适应与此相关的其他专业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4. 培养方式:
一是采用导师制管理和培养本科生。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爱好,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科研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因材施教,为学生日后走出校园、迈向社会奠定宽广而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是采用科研项目进一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和独立工作能力。在导师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其在本科生阶段即引入科研工作中,促进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学院设置了“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学生自选课题、自主制定研究方案、自行实施。
(2013)
专业解读
专业揭密——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基因资源,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库。未来世界将是资源争夺的世界,谁拥有资源,谁掌握资源,谁就能够长久发展。越来越多有志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逐步加入到自然保护的队伍中来。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气候复杂,生态环境多样,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这些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保护对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具有重大意义。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手段,在建设生态文明、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以及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时势造英雄。在自然保护区事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需要推出一批批自然保护区事业的英雄。作为率先在中国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学院”的北京林业大学,将成为英雄辈出的摇篮和基地。2002年,“自然保护区学”学科成立;2004年,“自然保护区学院”成立。北京林业大学的自然保护区学博士学科专业点,是我国唯一的自然保护区学博士点,该学科为自然保护区事业培养专门的工程技术人才、高层次科研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2006年,新增设一个本科专业“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学校开创的“自然保护区学院”,将加速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人才的培养,并能极大地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自然保护区学院极具特色的教学环节,除了拥有大量的野外调查实践,还有极具专业特色的学术论坛——“自然保护大讲堂”和各种自发的学术讨论。“自然保护大讲堂”不定期邀请自然保护界的专家来做客、讲学,极大的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在自发的学术讨论上,同学们感情真挚,讨论气氛热烈。学院的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已经形成特色,学术论坛也已经逐步走向规模化、正规化。
作为自然保护区学院的一名普通学生,我深切地感受到自然保护区学院给学生所带来的希望和力量。我坚信,一个人只有将个人的事业与祖国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响应祖国的号召,追随祖国的发展步伐,他才能够成长、成才、成熟、成功。因此,请允许我代表北京林业大学全校学生,尤其代表自然保护区学院全体学生欢迎你加入到我们这个大集体。我们真诚地期待着你们的到来!
附:专业发展前景
当前,由于人类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森林与湿地丧失、草原退化、环境污染以及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等导致生物多样性大量丧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如鸟类和哺乳类,当今的灭绝率是过去地质时期的100至1000倍。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最近的统计,5~20%的脊椎动物和树木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还有专家指出,目前世界上每天就有1-2种植物消失,每15分钟就有一种动物消失。如今,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前全世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国际上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我国90%以上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20%的天然优质森林、47%的天然湿地、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3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130余种珍贵树种及其栖息地在自然保护区中得到有效保护,其中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如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虎、麋鹿和红豆杉、百山祖冷杉、苏铁等物种只在自然保护区中有栖息和分布。同时,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还涵盖了30%的典型荒漠地区。这既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生态平衡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进一步培育、扩大资源,并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需求提供了可能。
我国政府和社会也非常重视这一工作,并进行了巨大的投资以支持相关领域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建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等九类自然保护区已经发展到2538处,面积1.49亿公顷,陆域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5%,已超过世界约12%的平均水平,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体。到2030年,国家将投入1356亿元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把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与计划中。
但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方面还有许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而在国家层面上也缺少足够的人才来支持这一工作。因此,本专业一方面将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学术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也将成为国内培养相关高层次的人才的重要基地。
本专业培养具备野生动物繁育、驯养、检疫、疾病防治和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野生动物科研院所、国家海关和边境口岸、工商、自然保护区、动物园等部门或单位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利用、检疫和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林学、生物学、畜牧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显微制片、生物化学分析、饲料营养成分分析、野生动物无线电遥测技术、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及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方法;
4.具有野生动物繁育、保护、利用、疾病防治、检疫,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及经营管理的初步能力;
5.熟悉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利用及森林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国内外野生动物学科、保护生物学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
主干学科:林学、动物科学、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
主要课程: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生态学、森林环境学、生物技术、动物学、野生动物组织解剖学、生物化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野生动物生理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30---35周。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到科研院所、国家海关和边境口岸、工商、自然保护区、动物园、动物饲养场等企事业单位,能在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驯养繁殖、产业开发以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生产管理等部门从事相应工作。 毕业后也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到科研院所、国家海关和边境口岸、工商、自然保护区、动物园、动物饲养场等企事业单位,能在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驯养繁殖、产业开发以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生产管理等部门从事相应工作。 毕业后也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代码:090303),属于农学大类,森林资源类。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不仅涉及动物科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对动物检疫学、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组织解剖学、生物化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的技术人工繁殖有深入了解。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野生动物繁育、驯养、检疫、疾病防治和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野生动物科研院所、国家海关和边境口岸、工商、自然保护区、动物园等部门或单位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利用、检疫和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保护生物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预防兽医学、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显微制片技术、动物解剖、生物化学分析、饲料营养成分分析、自然保护区规划、动植物检疫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评价、野生动物产品鉴定与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专业代码:090253
知识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林学、生物学、畜牧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显微制片、生物化学分析、饲料营养成分分析、野生动物无线电遥测技术、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及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方法;
4.具有野生动物繁育、保护、利用、疾病防治、检疫,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及经营管理的初步能力;
5.熟悉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利用及森林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国内外野生动物学科、保护生物学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
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林学、动物科学、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
主要课程: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生态学、森林环境学、生物技术、动物学、野生动物组织解剖学、生物化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野生动物生理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30---35周。
相近专业
林学 森林资源与保护游憩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