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农村区域发展
专业代码:110302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专业前景 为了研究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枯竭、环境退化、贫困、机会不公平等传统学科无法独立应对的难题,发展学科于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兴起,旨在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研究、实践与政策制定。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农村发展中心(CIAD)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于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率先设立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该专业在全国发展领域内具有领先地位,其目标是通过教学、科研及实践活动推动发展学科的深入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角、掌握先进发展管理方法的发展研究、管理和实践人才。该专业在师资力量、科研课题和教学方式上国际化特色显著。目前,该专业毕业生已在我国的发展管理、扶贫、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与角色的转变、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的实施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整个社会对发展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不断扩大。2010年开始该专业下设国际发展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角、掌握国际发展理念与方法的国际发展研究和实践人才。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与角色的转变、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的实施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整个社会对发展管理人才、国际发展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不断扩大。该专业在师资力量、教学方式与科研课题等方面国际化特色显著。
学科实力 该专业最早由我校引入,目前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包括13名教授以及16名副教授在内的38名教师任职于该专业的授课和研究,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大多数有在国外学习或者工作的经历,学科背景涵盖与发展有关的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目前该学科研究队伍承担着国内外科研课题20多项,研究及实践工作涉及政策效应分析、社区发展规划、发展项目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发展项目的选择及设立、人力资源评估、非政府组织管理等领域。与国内政策制定、实施部门、科研机构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等多边国际组织、各国国际发展署等双边机构、以及福特基金会等国际民间组织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一方面培养掌握农村发展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国际发展管理的人才。要求毕业生掌握发展学科的基本理论、发展研究的基本方法,或掌握国际发展管理基本技能,具备在宏观政策层面、机构层面以及社区层面进行发展规划、项目实施、监测评估、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毕业生将成为从事农村发展研究、发展管理与发展实践的中高级人才,就业于国内与国际的政府或非政府发展机构、政策研究与制定机构、以及非盈利性组织等。
专业特色 本专业内容聚集了发展领域的最新理论与研究成果,同时一方面侧重于研究适合中国农村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另一方面侧重于研究将中国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应用于其他区域的发展实践中。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大量的实践将理论与方法同步传递给学生;本专业的培养包括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导师指导等三部分。其中课程体系由发展研究理论、发展研究方法、发展实践与项目管理等三大板块构成。此外,本科生在一、二年级还要学习农业与农村相关专业及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除采用常规的理论教学法外,还采用参与式和案例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发展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则为学生提供实际运用发展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三年级以后的导师指导则具体、个别地帮助学生面向人才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与优势,加速成才的过程。该专业国际发展方向主要的专业课程均为双语教学,一些课程有国外教授进行合作教学。实践教学鼓励并协助安排学生在国际组织和海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普通发展学、发展研究方法、参与式发展规划,发展项目管理、传播与沟通、跨文化交流、现代培训理论与方法、推广学、国际发展援助、人力资源管理、公民社会组织管理、区域发展分析等。
所授学位 管理学学士
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到政府的政策研究与制定机构(如科技部、农业部、全国人大常委会等)、大专院校、研究所等教学研究机构(如北京社科院、北京农科院、北京农学院等)、国际国内发展机构(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国际行动援助、全球环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救助儿童会、国际计划、香港乐施会、世界宣明会、云南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研究会、宁夏扶贫与环境改造中心等)、地方政府机构(如北京、湖北、山东、广西、陕西、宁夏、黑龙江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单位)、管理咨询机构、以及国内大中小型企业(如北京恩九信息咨询公司、大通国际物流总公司、三元公司、汇源公司、北京华为、伊利股份有限公司等),从事管理、研究、教学、咨询、中国的对外援助等工作。
深造情况 本专业设有农村发展与管理、社会保障、区域经济学、社会学、农业推广等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可继续报考农村发展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可在法学等方向进一步深造。每年约有30%左右的学生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还有机会申请到与我院有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继续深造。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村区域发展和当代农村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农村发展调查分析、规划设计、实施、调控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农村区域、社区发展工作的基本能力。
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当代发展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包括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人类学及发展管理等范畴在内的综合的分析方法;
3.具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农村区域、社区分析、规划、计划实施、监测和评价等方面的技能;
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当代发展学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
5.熟悉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体系
主干课程:《农村发展概论》(陶佩君,河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规划》(朱朝枝,福建农业大学);《发展项目管理》(汤锦如,扬州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方法》(侯立白,沈阳农业大学;李新然,云南农业大学);《普通发展学》(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参与式发展规划》(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传播与沟通》(王德海,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援助概论》(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
主干学科:普通发展学、参与式发展规划、发展项目管理
主要课程: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农村发展概论、农村发展设计(规划)、现代培训的理论与方法、农业经济学、农业概论、农业推广学、资源与环境概论、土地法学、发展项目管理、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人类学、管理学、经济法、农村发展与管理的政策。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25--28周。
就业方向
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就业前景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专业基本概况:1999年国家教育部增设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代码:120302)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村区域发展和当代农村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农村发展调查分析、规划设计、实施、调控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农村区域、社区发展工作的基本能力。
培养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当代发展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包括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人类学及发展管理等范畴在内的综合的分析方法;
3.具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农村区域、社区分析、规划、计划实施、监测和评价等方面的技能;
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当代发展学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
5.熟悉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体系
主干课程:《农村发展概论》(陶佩君,河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规划》(朱朝枝,福建农业大学);《发展项目管理》(汤锦如,扬州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方法》(侯立白,沈阳农业大学;李新然,云南农业大学);《普通发展学》(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参与式发展规划》(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传播与沟通》(王德海,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援助概论》(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
主干学科:普通发展学、参与式发展规划、发展项目管理
主要课程: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农村发展概论、农村发展设计(规划)、现代培训的理论与方法、农业经济学、农业概论、农业推广学、资源与环境概论、土地法学、发展项目管理、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人类学、管理学、经济法、农村发展与管理的政策。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25--28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相近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农林经济管理
就业方向
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