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工程力学
专业代码:080101
工程力学专业
专业前景 工程力学是关于工程结构(如大楼、大坝、高铁)在内因和外因的破坏下,怎样能保证安全、舒适、长寿命工作的学科,在现代土木、交通、机械、水利、航空航天工程、生物、材料等行业有广泛的前景。本专业学习机构与结构的运动、振动、强度和稳定性分析方法,为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可靠性和经济性建立评价方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重要作用。本专业毕业生是上述领域中企业和研究单位必需的人才。
学科实力 拥有理论、计算和实验等方面实力全面的教师队伍和硬件条件,人均科研产出在我校位列前茅。本专业设有力学实验室和应用力学研究所,拥有400m2教学实验室、美国MTS高精度试验机、各种优质测量仪器,是国际著名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和ANSYS的买断用户。本学科现有科研教学队伍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博士导师4人。在教师队伍中博士后6人,博士10人,一多半教师有国外研究或学习的经历,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大学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本学科研究领域包括:固体力学、机械振动、计算力学、散体力学和生物力学等。
培养目标 雄厚的力学、数学理论基础;卓越的分析、综合应用能力;熟练掌握理论、计算和实验等研究方法和工具;在企业及研究机构中胜任强度、振动和计算机仿真模拟等方面的设计、开发和管理、研究的高级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培养方向:计算方向,着重软件应用与开发培养;强度方向,突出破坏、刚度与稳定性综合分析培养。培养特色:重视基础训练,就业适应面广,考研录取率高。近5年考取研究生共77人(占毕业生总数37%),其中在北大、中科院力学所、北航、北理工、北交大、清华等校所读研共49人(占毕业生总数22%),该项指标在我校各专业中名列前茅。
主干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机械振动、有限元法、实验力学。
所授学位 工学学士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到机械、交通、车辆、航空、土木、水利、房地产等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计算和强度分析等工作。本专业就业率排在我校前列,毕业生目前就业的单位主要有: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怡嘉置地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常柴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空港科技园区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地震局、一汽集团、沈飞集团、哈飞集团、成飞集团等。
深造情况 本专业设有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物理学科博士点;与本校土木工程专业共建硕士点,与车辆工程专业共建博士点。毕业生可免试推荐或考取研究生,在力学类、机械车辆类、土木水利类专业继续深造。本专业与日本九州工业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优秀生可选送留学。
培养要求
旨在培养掌握工程科学基础理论、工程力学分析方法与先进实验手段,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和试验能力,能在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力学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本专业主要学习力学、数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必要的工程技能训练,具有应用计算机和现代实验技术手段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可到土木水利、机械控制、微电子技术、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等工作;由于具备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可到有关的高新技术领域工作(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型材料等),还可从事教学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较强的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与实验技能;
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力学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计算力学、实验力学、结构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程序设计。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相近专业
应用物理学 工程力学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工程造价 工程结构分析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粮食工程
就业方向
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可到土木水利、机械控制、微电子技术、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等工作;由于具备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可到有关的高新技术领域工作(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型材料等),还可从事教学工作。
就业方向
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可到土木水利、机械控制、微电子技术、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等工作;由于具备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可到有关的高新技术领域工作(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型材料等),还可从事教学工作。
开设院校
武汉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重庆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河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暨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湖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燕山大学、宁波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福州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昌大学、复旦大学、青岛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长安大学等、内蒙古工业大学、河北大学。
国内各学校对此专业的定位有所区别,会根据学校的优势而定位,比方说:河海大学的工程力学会偏向水利方向,同济大学的工程力学会偏向建筑方面,上海交大的会偏向机械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会倾向航空航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