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智能科学与技术
专业代码:080906M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扎实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良好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备脑与认知科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科学等宽广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计算机、智能系统、信息网络、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系统优化的基本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本院历史悠久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者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成绩优秀的本科生,提供了保送硕士研究生及硕士、博士连读的机会。
主要开设的课程有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导论、人工智能基础、计算智能、嵌入式系统、机器人技术、计算机网络、智能游戏开发、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同时学生还可选修本学院其它专业的相关课程。
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广泛的工作适应性,能胜任信息网络、电子娱乐、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在工业、教育、医疗、管理、国防等领域从事智能化产品研究设计与开发、信息处理等工作。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每年有近30%的毕业生到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硕士研究生;有近15%的学生到美国、英国等著名学府留学深造;还有多人被中国银行软件中心、中科院空间中心、四川长虹软件公司等单位聘用。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夯实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加强智能科学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结合人才市场需求,采用“2+1+1”的特色培养模式,一、二年级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智能科学基础理论;三年级侧重学习智能专业核心技术,如:智能游戏、智能机器人等体现智能专业特色的课程,并通过实验课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四年级以实践训练为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学生科研、各类科研竞赛活动、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本专业通过加强实践培养环节,更好地培养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与智能技术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科学研究、项目开发、组织管理、团队协作、技术创新及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以智能化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社会,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就业前景十分广阔。①留学海外继续深造。智能专业在国际上是非常热门的专业,这无疑为国内智能专业本科学生提供了留学深造的最佳途径。②在国内继续攻读智能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智能本科专业学生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本科阶段学习了全部计算机核心课程;另一方面,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大量工作侧重于智能科学领域的研究,如: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智能虚拟交互、智能管理等。③在高校、科研单位和中外企业的研究中心,直接从事智能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④在外企、IT公司及其他大型公司从事智能应用系统及计算机工程的研发。⑤在政府机构、教育机构、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及企业的技术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信息处理、教学(教师)、技术管理、系统维护(网管员)和应用部署(软件系统使用和维护)等工作。
发展历史
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本科专业有十多个,体现了本科专业设置密切结合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
在 2002 年以前,尽管与智能科技相关的研究广泛渗透在上述学科专业中,但只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这一个二级学科出现了“智能”的字样。除此之外,无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的学科和专业名称上,都找不到一点“智能”的影子! 2002 年后,已经有十所高校自主设置的带有“智能”字样的新专业获得了批准,如:南京理工大学设置“ 智能机械与仿生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置了“ 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 ”,上海交通大学设置了“ 智能信息处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置了“ 商务智能 ”等。带有“智能“字样的研究生专业,一夜之间从 1 个发展为 11 个,可见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建设在多个学科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发的、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高等学校设置“智能科学技术”本科专业 引起了不少学校的关注,许多高校正在积极筹办这个新专业,其中: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于 2003 年 3 月在招生计划中设立了 “ 智能信息工程 ” 专业方向,并同时成立了 “ 智能信息工程系 ” ;同年 9 月,该专业方向的 40 名本科学生入校; 2004 年 10 月,又将该专业方向更名为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并报北京市教育委员高教处备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也首批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隶属于电子工程学院,挂靠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从2005年开始正式招生,招生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2009年已达到160人,自此一直保持160人/年的规模,至今已有四届毕业生,主要学习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智能和机器学习等课程。[1]厦门大学也有此专业并有专门研究项目实验室,2006年南开大学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北京邮电大学也正在筹划设立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方面的本科专业,北京科技大学:正在筹划申报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本科专业;北京工商大学在传统信息类专业中加大了人工智能方面课程的比重。同时, 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院校也正在为申报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做准备。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除开设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及平台课程外,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智能科学技术导论(含脑科学、生命科学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原理、智能机器人、智能游戏、虚拟现实技术、模式识别、数据挖掘、仿真建模与MATLAB、自然语言处理、智能信息获取技术、智能管理等。本专业按照本科生、研究生相衔接的培养方案,由专业中的教授为本科生开设提高性的课程,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先行选修部分研究生课程,并接受高水平教师的培养。另外,我们还为本科生配备导师,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选课方案。
以智能化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社会,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就业前景十分广阔。①留学海外继续深造。智能专业在国际上是非常热门的专业,这无疑为国内智能专业本科学生提供了留学深造的最佳途径。②在国内继续攻读智能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智能本科专业学生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本科阶段学习了全部计算机核心课程;另一方面,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大量工作侧重于智能科学领域的研究,如: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智能虚拟交互、智能管理等。③在高校、科研单位和中外企业的研究中心,直接从事智能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④在外企、IT公司及其他大型公司从事智能应用系统及计算机工程的研发。⑤在政府机构、教育机构、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及企业的技术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信息处理、教学(教师)、技术管理、系统维护(网管员)和应用部署(软件系统使用和维护)等工作。
发展历史
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本科专业有十多个,体现了本科专业设置密切结合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
在 2002 年以前,尽管与智能科技相关的研究广泛渗透在上述学科专业中,但只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这一个二级学科出现了“智能”的字样。除此之外,无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的学科和专业名称上,都找不到一点“智能”的影子! 2002 年后,已经有十所高校自主设置的带有“智能”字样的新专业获得了批准,如:南京理工大学设置“ 智能机械与仿生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置了“ 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 ”,上海交通大学设置了“ 智能信息处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置了“ 商务智能 ”等。带有“智能“字样的研究生专业,一夜之间从 1 个发展为 11 个,可见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建设在多个学科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发的、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高等学校设置“智能科学技术”本科专业 引起了不少学校的关注,许多高校正在积极筹办这个新专业,其中: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于 2003 年 3 月在招生计划中设立了 “ 智能信息工程 ” 专业方向,并同时成立了 “ 智能信息工程系 ” ;同年 9 月,该专业方向的 40 名本科学生入校; 2004 年 10 月,又将该专业方向更名为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并报北京市教育委员高教处备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也首批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隶属于电子工程学院,挂靠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从2005年开始正式招生,招生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2009年已达到160人,自此一直保持160人/年的规模,至今已有四届毕业生,主要学习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智能和机器学习等课程。[1]厦门大学也有此专业并有专门研究项目实验室,2006年南开大学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北京邮电大学也正在筹划设立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方面的本科专业,北京科技大学:正在筹划申报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本科专业;北京工商大学在传统信息类专业中加大了人工智能方面课程的比重。同时, 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院校也正在为申报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做准备。
以智能化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社会,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就业前景十分广阔。①留学海外继续深造。智能专业在国际上是非常热门的专业,这无疑为国内智能专业本科学生提供了留学深造的最佳途径。②在国内继续攻读智能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智能本科专业学生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本科阶段学习了全部计算机核心课程;另一方面,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大量工作侧重于智能科学领域的研究,如: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智能虚拟交互、智能管理等。③在高校、科研单位和中外企业的研究中心,直接从事智能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④在外企、IT公司及其他大型公司从事智能应用系统及计算机工程的研发。⑤在政府机构、教育机构、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及企业的技术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信息处理、教学(教师)、技术管理、系统维护(网管员)和应用部署(软件系统使用和维护)等工作。
发展历史
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本科专业有十多个,体现了本科专业设置密切结合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
在 2002 年以前,尽管与智能科技相关的研究广泛渗透在上述学科专业中,但只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这一个二级学科出现了“智能”的字样。除此之外,无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的学科和专业名称上,都找不到一点“智能”的影子! 2002 年后,已经有十所高校自主设置的带有“智能”字样的新专业获得了批准,如:南京理工大学设置“ 智能机械与仿生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置了“ 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 ”,上海交通大学设置了“ 智能信息处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置了“ 商务智能 ”等。带有“智能“字样的研究生专业,一夜之间从 1 个发展为 11 个,可见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建设在多个学科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发的、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高等学校设置“智能科学技术”本科专业 引起了不少学校的关注,许多高校正在积极筹办这个新专业,其中: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于 2003 年 3 月在招生计划中设立了 “ 智能信息工程 ” 专业方向,并同时成立了 “ 智能信息工程系 ” ;同年 9 月,该专业方向的 40 名本科学生入校; 2004 年 10 月,又将该专业方向更名为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并报北京市教育委员高教处备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也首批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隶属于电子工程学院,挂靠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从2005年开始正式招生,招生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2009年已达到160人,自此一直保持160人/年的规模,至今已有四届毕业生,主要学习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智能和机器学习等课程。[1]厦门大学也有此专业并有专门研究项目实验室,2006年南开大学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北京邮电大学也正在筹划设立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方面的本科专业,北京科技大学:正在筹划申报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本科专业;北京工商大学在传统信息类专业中加大了人工智能方面课程的比重。同时, 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院校也正在为申报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