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简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始建于1958年,当时是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1985年北京医学院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医院也随之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2000年4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大学,我院也相应改称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简称北医三院。   北医三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 占地65,995平方米(99亩),现有总建筑面积76,171.71平方米,病床864张;有29个临 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4个重症监护病房(ICU)、1个中心手术部,5个研究所、5个研究 中心和9个研究室;有13个博士点、22个硕士点、1个临床博士后流动站;有国家级重点 学科2个,211工程重点学科2个,即运动医学、妇产科、骨科、心血管内科。全院在职职 工1,728人,有高级职称261人,其中在岗博士生导师31人,中科院院士一人。连续5年门 诊量为北京市之首,急诊量居北京市第二位,国家药理临床研究基地,卫生部核事故医 学应急中心设在北医三院。我院以病人为中心,以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为重点 ,在新技术、新疗法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88年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在我院诞生。   同年由陈明哲教授成功完成了第一例经皮激光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成形术,为冠心 病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我院的运动医学研究所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运动医学临床与科研为一体的研究所, 主要专业有运动创伤、运动营养、医务监督和运动康复,为保证我国运动员的健康、提 高运动成绩作出较大的贡献,我国参加的历届奥运会均有我院运动医学大夫作为随队医 生,提供医疗服务保障。 1993年我院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肝内胆管膨胀性金属内支架留置术。 1996年国内首例腹腔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在我院获得成功。 1997年心内心外专家同台操作完成国内首例在开胸搭桥术中的冠脉激光成形术。 1998年我院首例肾移植成功。 到目前为止已实行肾移植手术88例。 1999年骨科成功为病人切除脊索瘤。在颈椎病诊断治疗方面,闻名全国,在脊柱的 创伤、肿瘤、畸形,髋关节矫形以及人工关节置换等领域在同行中均有很高的威望。 2000年我院实行首例肝移植成功,截至到2001年9月底,为止已实行肝移植手术26例 。并建立了心脏外科和辅助生殖医学中心。   我院拥有许多大型的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如:核磁共振成像仪、全身CT、血管造 影机、多台彩色超声诊断仪,有多套病人监护系统、41台呼吸机、160台心电血压监护仪 、26台透析机、35个口腔治疗台和4台自动生化分析仪。 1997年12月,我院开始筹建院内计算机局域网,到目前,覆盖全院的局域网已经建立, 累计布放信息点600余个,上网微机240余台;以经济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也已成 形,门急诊划价收费、住院结算、财务核算、医嘱录入、药房药库管理、物资供应管理 等均已实现计算机化;电话预约挂号的使用大大方便了患者,受到患者的普遍欢迎;检 验系统的建立不但强化了管理,更直接支持了临床医疗工作。此外,我院还启用了医学 情报检索系统并提供了Internet出口,促进了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发展。 为加强疑难病例的会诊,医院成立了首届“专家委员会”。我院组建了全国性的“北京 大学第三医院跨省市医疗协作网”和北京市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集团”。医院高 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及学科梯队建设,为培养中青年骨干,医院设立了优秀中青年人员培 养专项基金每年100万元。 2001年7月眼科中心楼完工,项目完成后医院硬件设施将在今 后数十年内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面积达13.72万平方米,可以适应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 展需求。 科研工作是医院长久发展的动力,也是我院工作的重点之一。1990-2000年共有214项科 研项目在国家级、部委级和北京市等科研基金中中标;10年来,共获科研成果40项,培 养硕士274名、博士209名和7名博士后人员出站。教学工作,10年里,完成7年制医学系 学硕连读生、5年制医学系本科生及预防医学等8个专业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1654人。 1998年韩启德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王宪获杰出青年学者奖;1999年王宪 获中华医学基金优秀青年奖;2000年曲绵域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张惠蓉 获中华眼科金钥匙奖, 李凤鸣获中华眼科金苹果奖。 我院历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1987年被卫生部授予“精神文明医院”称号;1989年被 卫生部批准为首批三级甲等医院;1990年在第11届界亚运会医疗服务工作中作出突出贡 献,受到卫生部、北京市政府嘉奖;1994年在公费医疗管理改革工作中取得优良成绩, 受到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财政局奖励; 2000年在首都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中被首都精神 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规范化服务达标三级医院。